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3年11月27日

为颅底肿瘤患者带去希望

——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在患者进行颅底肿瘤手术后,周杰(右一)与其交流,了解其身体状况。本报记者 曾念 摄

□ 本报记者 曾念

颅底肿瘤手术是神经外科手术中较为复杂、极具风险的手术,整个过程犹如攀登珠穆朗玛峰,险象环生、充满挑战。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周杰却凭借精湛的技艺,与高水平团队合作,屡屡成功“登顶”。

11月21日,在医院康健中心院区,又有几例颅底肿瘤患者术后顺利出院。入院时,他们愁容满面,出院时却轻松怡然,这正是神经外科团队强大实力的体现。

“走不稳路,我摔了好几跤”

脑袋中央长巨大肿瘤,她抱着希望求医

今年3月,66岁的熊阿姨突然开始头晕,半边脸有麻木感。“我左手没有知觉,碗都端不起。”后来,她走路也成问题,“走不稳路,我摔了好几跤。”家人见状,赶紧带着熊阿姨四处寻医。

“我之前做了好多检查,都没检查出来是啥子问题。”折腾了几个月,熊阿姨的症状没有缓解,她为此整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

10天前,熊阿姨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寻求帮助。已在颅底肿瘤领域深耕10余年的周杰接诊后,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熊阿姨的脑袋最中央(脑干附近)长了一颗直径4厘米的肿瘤,“颅底肿瘤直径超过3厘米,就可以称作巨大肿瘤,需要尽快做手术切除。”

周杰介绍,脑袋颅腔的底部,脖子的上部称为颅底,颅底内部神经、血管密集分布。因此,颅底手术是神经外科中最具挑战性的手术。这些神经、血管可能附着在肿瘤外部,也可能被包裹于肿瘤内,医生需要在显微镜下通过有限的操作空间,越过层层“关卡”,将肿瘤一点点“挑”出来。

切除颅底肿瘤犹如高空走钢丝,稍有差池就会危及患者生命。既要尽可能切除肿瘤,又要保护患者神经、避免血管破裂,保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难度可想而知。“有些神经可能用显微镜放大十几倍都不一定能看见,医生需要将神经及血管从肿瘤上‘抽丝剥茧’完整分离出来,这对医生的专业技术、心理素质等都是极大的考验,我每次手术都如履薄冰。”周杰说。

熊阿姨入院第三天,经过医院多学科讨论与充分准备,周杰与手术团队历经数小时精细操作,成功完成了手术。术后第二天,熊阿姨的手便端得住碗了,且能慢慢站得稳了。术后第七天,熊阿姨顺利出院,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对治疗效果很满意”

越来越多的颅底肿瘤患者慕名前来

53岁的梁大叔是宜宾市筠连县人,从他家到泸州需要2个半小时。此前,梁大叔发现自己左腿无法伸直,走路“打偏偏”,而且眼睛看不清,时常有重影,听力也有所下降。“我以为问题不大,到处抓中药吃。”吃药不见效果,梁大叔的儿子便带着他慕名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寻求帮助。

周杰经术前检查,发现梁大叔长了一颗直径接近5厘米的颅底肿瘤,他带领团队历尽艰辛,成功拆除这颗“炸弹”。“我对治疗效果很满意。”术后,梁大叔腿伸得直、眼睛看得清了。

4年前,宜宾的刘阿姨因颅底肿瘤在广东做过手术,今年复发后,她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在成都工作的冉阿姨,同样患有颅底肿瘤,她经人推荐来院就诊……连续多例业内难度极大的颅底肿瘤手术在神经外科开展,得益于科室多名医生均有丰富的求学经历和临床经验,患者在泸州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经口口相传,泸州周边地区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目前科室每年收治七八百例颅底肿瘤患者,各种颅底复杂病变均能在这里得到解决。

近几年,医院神经外科知名度不断扩大。周杰说,科室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已发展成国内知名的现代化神经外科中心,拥有术中核磁、手术机器人等国内顶尖的手术设备。科室不少疑难杂症的治疗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对于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并不是最终目的,如何让患者快速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是周杰与团队一直追求的目标。为此,他们四处求学,多次登上全国擂台与各地神经外科医生切磋交流。

周杰曾在全国脑胶质瘤手术比赛、全国颅底外科手术技能大赛中获奖。谈及在手术台上得心应手的经验时,他说:“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很不容易,需要不断‘充电’学习,反复操作训练,才能在手术中通过安全的路径切除颅底肿瘤,让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