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25年10月23日

22人团队的三年坚守 见证赤水河畔现代化酱酒产业新高地崛起

九坝产区老酒坊

古蔺茅溪酱酒园区九坝项目

古蔺茅溪酱酒园区九坝文旅项目

“这是九坝项目一期工程的最后一栋楼,预计年底完工,到时我们就可以安心回家了……”10月中旬,古蔺茅溪,在建酱酒园区九坝产区工地,食堂大楼施工已推进至第二层,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支模、绑扎钢筋。周边,多栋宿舍楼与办公楼已完成主体结构。不远处,呈阶梯状分布的酿造厂房已投入运营,空气中飘散着醇厚的酱酒香味。面对眼前已投产的车间与即将收尾的附属工程,坚守三年多的张钦难掩欣慰。

如今,在赤水河左岸,一项总投资达128亿元、占地3720亩的工程——古蔺茅溪酱酒园区正迅速崛起。作为省级重点项目,九坝产区全面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原酒3万吨的目标,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地处乌蒙山深处,交通不便、环境复杂,这座远离城区的产业园建设之路并非坦途。自2022年初项目启动以来,泸州市建管二中心的22名工程管理人员与施工团队并肩作战,以常年坚守、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建设壮歌。◎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摄影报道

攻坚克难

不让一粒沙流入赤水河

2022年初,赤水河畔的古蔺茅溪酱酒园区九坝项目动工。作为建设管理单位,由市建管二中心22名工程人员组成的项目小组背上行囊,分批奔赴200多公里外的施工现场。

“第一次到茅溪,最大的感受就是远。特别是下高速后那几十公里山路,弯多坡陡,不少同事都晕车了。”张钦作为九坝项目的现场负责人,亲历了园区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也尝尽了建设中的酸甜苦辣。

初抵九坝,满目荒凉。村民虽已搬迁,但原有乡村公路无法承载重型机械与物资运输,水电供应也难以满足上千人施工队伍的需求。

“团队进场时正值盛夏,赤水河谷的炎热让很多工人难以适应。”张钦回忆,初期水电不稳,工人忙碌一天却连洗澡都成问题,板房里的空调也因电压不足无法正常运转。“条件太艰苦,有的工人刚来几天就选择离开,人员流动性极大。”

为改善施工环境,市建管二中心积极与古蔺经开区管委会沟通协调。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施工道路、用水用电等问题逐步缓解。

项目紧邻赤水河,生态保护压力巨大。《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是必须严守的法律底线,而市委市政府“不让一颗石子、一粒砂流入赤水河”的要求,更是项目组立下的“军令状”。

“项目启动之初,我们首先修建了5座沉砂池,专门收集工地流出的雨水。”市建管二中心九坝项目工程师曹辉介绍,项目部还聘请第三方环保检测机构,对扬尘、污水等指标驻点进行实时监测,并建立台账备查。整个施工周期严格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顺利通过两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山区气候多变,每年汛期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风险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确保上千名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始终是项目组的首要任务。为此,管理团队建立了严密的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

2023年7月,古蔺县遭遇洪灾。当天凌晨2点,气象部门突然发布暴雨预警。市建管二中心项目小组全体人员立即行动,通知施工单位组织转移、联系政府协调安置点、统计车辆规划路线……短短两小时内,现场1500余人被安全疏散。

“转移过程中,有职工连续往返多次接送工友,后撤人员主动协助转移重要文件和设备。”曹辉表示,这次应急响应充分体现了团队的风险意识、高度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工艺

节约投资3000余万元

古蔺茅溪酱酒园区位于赤水河左岸,分为九坝、天富两大产区,与贵州茅台中华产区隔河相望,是四川省唯一优质酱酒产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新建的九坝项目涵盖生产车间、制曲车间、陶坛库、文旅体验区及生活办公区等。

“这项工程不同于常规房建或市政项目,它集房建、设备安装、道路、护坡及地下管网于一体。”市建管二中心九坝项目负责人江大勇表示,面对规模如此庞大、困难重重的工程,常规管理思路行不通,创新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

“上千人的工地,几十个点位同步施工,有效的组织保障是基础。”江大勇说,抽调各科室技术骨干组建精锐管理团队,通过明确目标、建立互信、优势互补,形成“1+1>2”的团队效应。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又紧密联动,确保指令畅通、执行高效。

“在工程建设中,优化设计是创造价值的关键。”曹辉表示,团队结合现场地质实际,对原有护坡方案进行优化,创新采用铝模工艺,不仅加快模板周转,混凝土外观效果也显著提升。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革新,项目成功节约投资3000余万元。

“文旅项目是利用原有酒厂改造的,作为九坝产区的形象工程,其仿古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复杂,只能逐一单独施工,难度大、进度慢。”曹辉说,为保障工期与质量,项目部提前与设计单位对接,定制材料、增派技工与设备,确保项目如期完成。

创新还体现在现场管理中。通过引入工地考试机,定期对工人进行技术与安全培训;安装AI智能摄像头,实时监控施工角落;推行“线上受理”“容缺受理”等个性化服务,第一标段施工许可证仅用7天即办理完成;建立“一标段一专班”机制,派驻“一对一”项目代表,保障建设快速有序;学习“枫桥经验”,公布维权电话,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确保民工薪资按时发放。

新技术、新工艺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保障了工程进度的稳步推进。

三年坚守

谈恋爱都没有时间

如果说创新为项目节约了成本,那么,管理团队22人的三年坚守则为项目推进扫清了障碍。

2022年1月,随着开工令下达,九坝项目破土动工,昔日寂静的山坳里沸腾起来,张钦便与几名同事先期抵达茅溪镇九坝村。

项目部建在赤水河畔的半山腰,是一排整齐的蓝色板房。驻地距施工现场仅两三百米,但徒步却需半个多小时。

时至5月,22名管理技术人员陆续到岗,赤水河谷已进入酷暑。从都市来到荒凉工地,刚参加工作的张艳经历了不小的心理落差——热风裹挟热浪扑面,阳光下仪器仿佛蒸腾着热气。

“雨后便道泥泞不堪,有次不慎踩空,齐腰深的淤泥淹没双腿。”张艳回忆,当时独自一人,急得直哭。“想过退缩,但理智告诉自己不能当逃兵。”最终,坚强的女孩选择了坚守。

“小伙子参加工作没几年,项目启动后主动申请到一线。”曹辉说,张钦原本在监督管理科工作,来到九坝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上。父母催婚,他总是以工地忙、走不开推脱,直至项目接近尾声,才结识现任女友。

“工期紧,实在没时间谈恋爱。”张钦坦言,“幸好女友理解,两三个月见一次也无怨言。我们已商量好,一期项目竣工就结婚。”

九坝产区距泸州约220公里,车程三个多小时。团队成员长期驻守一线,因工期紧张,大家主动放弃周末与节假日,难得与家人团聚。

为争取家属理解与支持,项目部每年都要组织开展“进工地”团建活动,邀请员工家属走进工地,了解项目进展,体验工地生活。

2023年底,九坝产区一期酿造车间完成首批投粮;2024年,制曲车间建成投用;2025年,宿舍、餐厅、办公楼将全面封顶……巍巍群山,无声见证赤水河左岸千亿级酱酒园区的诞生;悠悠时光,默默记录建设者付出的点滴。

三年坚守,工棚成为家园,图纸化作伙伴,机鸣谱成乐章。古蔺茅溪酱酒园区九坝项目如同一座大熔炉,让市建管二中心项目小组这支队伍得到全方位锤炼。他们在复杂地质、恶劣气候与环保高压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风险预判、应急处置与多方协调的实战经验日益丰富;相互支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团队精神深深扎根。

赤水河左岸,一个现代化的酱酒产业新高地正在崛起。它不仅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汗水与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