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江都市报记者 杨理/文 闻扬/制图
“就是有点咳嗽,吃两颗药就好了”“这个药效果好,多吃两次就好了”……如果听到父母念叨这样的话,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老人对于自主用药的固执和过于自信,可能藏着不小的安全隐患。
未复查自主连续服药8个月 老人深夜脉搏微弱被紧急送医
“幸好还算发现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近日,市民陈女士讲述了一段母亲近期住院的经历。在长达4天的检查和观察后,医生得出的结论,竟然是因为母亲用药错误导致的,所幸及时治疗化解了危机。
陈女士介绍,去年年底时,母亲因感觉心脏不适而住院,检查出心脏有阵发性房颤。出院后,医生开了几种药品,并叮嘱按照疗程服用后再到医院复查。
回家服药后,母亲心脏不适得到缓解,身体状况也明显变好。母亲自认已经“好了”,就固执地认为不需要再复查。加上吃药效果不错,就一直坚持继续吃药。自己多次催促母亲前往医院复查均被拒绝,见母亲身体状况确实不错,也就没有再坚持。
让陈女士没想到的是,前段时间,母亲在家自测时发现脉搏很弱,但时而又能恢复到正常值,就没有在意。直到一天夜里,母亲多次在家自测,发现脉搏一直停留在每分钟39次左右,远远低于正常值,且整个人虚弱无力,父亲情急之下拨打了120送医。住院诊断检查后发现,原来母亲长期服用的一种西药,按照药物说明,在连续吃8日后需要停药一段时间,按疗程需要再考虑是否继续服用,但母亲在没有接受医院专业复查的情况下,连续服用该药物已长达8个月之久,而该药物长期服用导致的不良症状之一正是脉搏虚弱。
万幸的是,发现问题后及时停药,再经过专业治疗,陈女士的母亲最终恢复了正常脉搏。这件事也为陈女士一家敲响警钟,往后在用药问题上,绝不能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老人自主用药易出错
生理弱、药混搭、记不清都是“坑”
对此,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科医生李婷表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基础疾病状况及认知能力,共同放大了自主用药的风险。
李婷介绍,老年人自主用药风险高,核心原因在于其生理机能、疾病状态与年轻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疗效,具体可归结为三点:
首先是生理机能衰退,导致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老年人的肝、肾功能会随年龄自然减退:肝脏的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比如负责代谢多数降压药、降糖药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活性可能下降30%-50%,导致药物在体内分解变慢;肾脏肾小球滤过率也会逐年降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受阻,容易在体内蓄积。比如常用的利尿剂、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即便按常规剂量服用,也可能出现恶心、电解质紊乱甚至肾损伤。
其次是基础疾病多、合并用药多,药物相互作用风险高。多数老年人同时患有2至3种甚至更多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可能同时服用5种以上药物。比如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老人,若自行加服解热镇痛的布洛芬,会降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果,增加心梗风险;比如降糖药如格列齐特,与抗菌药如克拉霉素联用,可能导致血糖过低。这些相互作用,往往是老年人自主用药时难以预判的。
最后是认知与感知能力下降,用药依从性和判断力不足。部分老年人视力、听力减退,可能看错药盒上的剂量,如把“1片”看成“2片”;听漏医生叮嘱的用法,如“餐前服”记成“餐后服”;还有些老人对药物不良反应不敏感,比如服用降压药后出现头晕,可能误以为只是“老毛病”,直到出现严重低血压才就医,这些都增加了用药风险。
老年人安全用药有窍门
“遵医嘱、强管理、勤沟通”要记牢
李婷介绍,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安全用药,需要结合老年患者的特点,安全用药的核心是“遵医嘱、强管理、勤沟通”,具体可落实为五个要点:
第一,严格遵守医嘱,不擅自改药、停药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无论是新增药物、调整剂量还是停药,都必须经医生评估。比如需要调整降压药时,医生会结合老人的血压波动、肾功能、是否有头晕等综合判断,而不是凭“感觉”改;即使症状缓解(如血糖控制达标),也需医生确认后再考虑减量,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弹。
第二,做好用药管理,减少错服风险
建议家人协助老人准备用药清单,详细记录药物名称、用法,如“餐前30分钟”“睡前”、剂量和医生联系方式。同时使用分药盒,按周一到周日、早中晚分区,每周初提前把药分好,避免漏服或错服。
另外,定期每3-6个月整理一次家庭药箱,及时清理过期药、变质药,避免服用失效药物。
第三,主动学习基础用药知识,不盲目跟风
老人和家属可以通过医院的“老年健康课堂”、正规医学科普平台如“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公众号,了解常用药的注意事项。比如服用阿司匹林时要避免饮酒,胃出血、服用钙片时不要和牛奶同服,以免影响吸收。同时不盲目相信他人推荐的“特效药”,比如邻居说某款降压药效果好,也需医生评估是否适合自己,再决定是否使用。
第四,定期复诊,让医生动态调整用药方案
老年人病情变化快,建议每1-2个月复诊一次。慢性病患者,每次复诊时带好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让医生全面评估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服用利尿剂的老人,复诊时医生会检查电解质,避免出现低钾血症;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的老人,会定期查凝血功能,防止出血风险。
第五,加强关注,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尤其是独居老人,家人要每天提醒服药,同时观察老人是否有异常症状,如头晕、恶心、皮疹、尿量减少,一旦出现,应及时联系医生,判断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比如服用降糖药后出现心慌、出汗,可能是低血糖,须立即监测血糖并按医嘱处理,避免延误救治。
总之,老年人用药安全是“系统工程”,需要医生、老人、家属共同配合,核心是“不自主决定,多主动沟通”,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用药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