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25年10月23日

会唱歌的油纸伞、能发声的明信片……

古蔺县有个乡村“声音博物馆”

会说话的雨坛彩龙(魏杰 图)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本报讯 10月22日,古蔺县丹桂镇岩湾中心小学,一个别样的“声音博物馆”启用。展架上,整齐摆放着由泸州当地特色声音和非遗文化结合的创新展品,包括学生自制尤克里里、会唱歌的油纸伞、能发声的明信片等,走进展馆,仿佛来到了一个“会说话”的魔法世界。

“声音博物馆”由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资助打造,整个项目还开设非遗课程、音乐课程、科技课程,结合古蔺县深厚的红色与非遗文化底蕴,通过多元课程设计,为山区孩子打开视野、播种梦想,同时探索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当雄鸡在太平街上一叫,两个省、三个镇都知道……”泸州城市宣传官、泸州青年作曲家邹頔展示着泸州首款声音明信片。这张小小的纸片,包含了泸州非遗文化和声音的有机结合,扫描明信片上面的二维码就能听到来自泸州的声音。

作为音乐课程的负责人,邹頔主要通过民族音乐融合课,教授学生感知和体验当地音乐和声音文化表演,引导学生创作融合当地文化元素的歌曲。

“除作品外,基金会和丹桂镇的老师们还一起共创了关于‘泸音’的数学、语音、美育的校本科教材,其中美育方面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泸音’启航学会聆听,带领学生们知道怎么在生活中去记录声音。”邹頔说。

走进“泸音·龙的传人”展馆,雨坛彩龙的声音、学生“小龙人说”的声音全都变得立体起来了。

目前,岩湾中心小学乡村“声音博物馆”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欢迎,学校也将充分利用“声音博物馆”培养学生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乡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