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25年10月16日

退休前身体硬朗,退休后容易“多病”

退休老人为何易陷“身心不适”?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凯

国庆、中秋“双节”长假结束,不少人笑称自己得了“假期综合征”,有的人出现了精神不佳、睡眠紊乱等情况。有市民表示,家里的老人退休后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性情大变,难道也有“退休综合征”的说法吗?

退休后 他们闲下来却“心里空”

今年9月,谢铭的父亲正式退休。国庆期间,谢铭从外地回泸州看望父母,发现一向性格温和的父亲,时不时要发脾气,而且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谢铭的母亲告诉他,父亲自从退休后,感觉每天“无所事事”,性格也大变,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发脾气。退休前身体硬朗,现在反而出现了头痛和头晕的情况。

在谢铭的劝说下,父亲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在医院神经内科没有查出具体病症,医生建议到精神科看一看。最终,父亲被确诊为患有“退休综合征”,是一种由于退休引发的心理失衡现象,通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孤独、失落等负面情绪,以及一系列躯体化症状。

62岁的王阿姨退休前是单位人事主管,每天忙招聘、算工资,生活节奏紧凑。刚退休时,她早上醒了不知道干嘛,在客厅阳台来回转,没心思做饭,还总头疼、睡不好,去医院检查也没查出大病。她的老姐妹李阿姨退休后总说“自己没用了”,不到一年就查出高血压,医生说两人都是“闲得慌、心里空”导致的身心不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老年人不能适应退休后生活的突然改变,出现情绪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疾病的发生。

专家建议

用“小事”重建生活重心

“很多老人退休后出现头疼、失眠、血压波动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明确病因,根源多在‘心理落差’。”西南医科大学副教授、心理学博士汪枭介绍,有的老人退休前是单位骨干、教师、管理者,每天有明确工作目标、社交圈子和身份认同,一旦退休,“职场角色”突然消失,生活没了方向,就没了“被需要”的价值感,也没了自主安排节奏的习惯,容易陷入“闲得慌、心里空”的状态,时间一长就会通过身体不适表现出来。

曾有专家做过养老院实验,让一组老人自己决定何时整理房间、养什么花草(自己说了算),另一组全由工作人员安排。18个月后,能自己做主的老人,不仅心情更开朗、愿意主动交流,头疼、乏力等小毛病也更少,印证了“退休后不是要‘歇着’,而是要通过小事保持‘自己能做主、有事可干’的状态,心里踏实了,身体才不容易出问题”。

汪枭提醒,老年人应做好退休前的心理准备,合理安排退居二线后的生活,正确面对各种“丧失”现实,预防退休后的适应不良。

对于老年人来说,退休是一个全新的认知阶段,其自身、家庭成员、单位需要加强退休教育,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可以提前帮助老年人做好退休规划,帮助老年人找到退休后的方向。

“不用刻意找复杂事做,从日常能掌控的小事入手即可。”汪枭表示,老人可以用“小事”重建生活重心。老年人退休后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做义工、老年大学学习,发挥自己一技之长,同时培养新的技能来充实生活。多找一些同龄人结伴同行,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建立新的社交圈。这样老年人不仅能找到归属感还能开启新生活,同样可以在退休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

比如像王阿姨,后来报了社区书法班,每周固定时间上课,认识新朋友、有明确“小目标”;或者帮邻里搭把手、帮子女照看孩子,通过这些“被需要”的小事找回价值感;也可以自己订个简单计划,如每天固定时间晨练、买菜、看书,用规律的小安排对冲“无事可做”的迷茫。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起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学会“选择性遗忘”一些不愉快的事,注重过好“现在”每一天,适当放松,可缓解紧张心情,释放心理压力。如果情绪困扰持续存在且影响到日常生活,可以考虑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或治疗师,及时解决问题。

如果老人退休后出现了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等相关症状,应尽早就诊,到正规医院寻求帮助,切忌病急乱投医。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老人,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