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25年10月16日

七旬老人集邮60载 方寸之间见证祖国巨变

郑权向记者展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

郑权收藏的部分邮票

郑权带着孙女一起集邮(受访者供图)

61年前,花花绿绿的邮票第一次进入郑权的视野,仿佛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61年过去,这位泸州老人仍沉浸在“方寸之间”,除了自己集邮外,也让孙女爱上了集邮。如今,他积极走进社区、学校、企业,讲述邮票背后的故事。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凯 摄影报道

痴迷集邮

他从方寸之间打开新世界大门

今年71岁的郑权,讲起邮票依旧思路清晰,多年前的往事信手拈来,这也是60多年来,他的精神依靠之一。回忆起自己集邮的经历,他总会提到:邮票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1964年,郑权从高坝考到泸州二中,那是他第一次离开自己从小生活的半径范围。在学校,他认识了新同学,也第一次接触到了邮票。加入学校的集邮小组,看着一枚枚印着各种图案的邮票,也获知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为了买邮票,他省下每周回家赶车的路费,用步行回家的方式将钱换成购买邮票的“资金”。

参加工作后,有了工资在手,郑权便开始定期购买邮票,邮票藏品越来越多,他对世界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再后来到成都工作,当地的邮市更大,他一有空就往邮市跑。有时候到北京、沈阳等地出差,除了办公外,他都往邮局或邮市跑。在这期间,他也阅读了不少与邮票、集邮相关的书籍,一步步从单纯的集邮爱好者变得在集邮领域越来越专业。

1993年,郑权第一次组集参赛,他的邮集《东方巨人——毛泽东》在四川省第六届集邮展览上获铜奖。组集参加邮展,他把这个事情一直坚持到现在。

“每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邮票,无不尽选当地最优秀、最美好、最具代表性或纪念性的东西,经过精心设计,最终展现在邮票上。”郑权说,邮票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应有尽有。集邮博古今,方寸纳春秋,小小邮票成为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容纳丰富知识的小百科。

在郑权看来,老年人参与集邮好处多,许多乐趣都能在这方寸间找到:参加集邮活动,收集到梦寐以求的邮票,可以愉悦身心;参加集邮博览会,可以结识相同爱好的朋友,在畅所欲言中享其乐融融;邮票、邮品、邮戳,是100多年来邮票史、邮政史、邮驿史的见证,从微观上,可以研究邮票的设计、印刷、纸张等。从宏观上,通过邮票的图案、面值,可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如今,在郑权的带动下,他的孙女也爱上了集邮,组集《夏令营让我成长》也在省内比赛中获奖。

除了自己集邮、带着孙女集邮,郑权还热衷于参加各类和邮票相关的活动。

“我想让更多的人知晓集邮、爱上集邮。”郑权说,作为四川省集邮协会副会长、泸州市集邮协会副会长、酒城讲坛讲师,这些身份让自己有着沉甸甸的责任,他也给自己定下了三个“心”:责任心、关爱心、健康心。

集邮之乐

他积极讲述邮票背后的故事

方寸邮票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赋予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内涵。“邮票是国家名片,以前我们说邮票有三大功能:收藏、鉴赏、研究,如今更有了新的内涵。”今年国庆节前,郑权受泸州民俗研究会和社区的邀请,为江阳区南城街道上平社区的50多位居民开展《集邮知识大讲堂》活动,用邮票讲好中国故事。

随后,郑权又前往新华文轩书店,分享了《邮票上的四川》。在郑权的讲述下,更多人了解到,泸州是集邮文化的一方热土,还曾两次登上邮票——1967年3月10日,发行的志号为纪124的纪念邮票《向32111英雄钻井队学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邮票上,第一次出现泸州元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是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于2016年10月22日发行的志号为2016-31的纪念邮票,其中6-3为“四渡赤水”,这二次出现泸州元素。

“邮票,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情感的寄托。它以有限的方寸之地,容纳了广袤的山河景色,用绚烂的色彩描绘出岁月的温情与故事。”郑权说。

退休后,郑权积极参加集邮文化“五进”活动,从邮票的起源、构成,国内外邮票的历史、“邮票上的四川”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邮票里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是责任心让我将集邮工作做下去。”

在省、市邮政公司的支持下,郑权在高校宣传集邮、举办集邮展览、开展集邮讲座和集邮有奖竞猜等活动,提高了师生们参与集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他还在各类活动和相关专家来泸考察期间,不断宣传泸州及泸州的集邮文化。

“集邮乐趣无穷,集邮乐在方寸之间,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可以赏玩,我也愿意将集邮之乐分享给大家。”郑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