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摄影报道
本报讯 10月15日,记者从四川泸州港务有限公司获悉,随着新引进的6台无人驾驶新能源集卡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泸州港在智慧化、绿色化发展中迈出关键一步,成为推动港口智能化升级的里程碑。
作为四川省内河港口智能化建设的先行者,泸州港早在2024年7月就率先引进了两台“Q-Truck”无人驾驶新能源集卡,与人工驾驶车辆混合运行,成功参与码头集装箱装卸船、装卸火车及站场间移箱等作业。在为期一年的试运行中,“Q-Truck”集卡借助智能化调度系统,全面验证了无人车与有人车在港区混行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不仅实现了生产流程的顺畅衔接,更在节能减排与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批量投用的6台无人驾驶新能源集卡中,新增了一款具备“人机切换”功能的“E-Truck”车型。这种车型可根据作业需求在无人与有人驾驶模式之间灵活切换,能够全面满足杂货、散货等多种特殊作业场景的需要,进一步拓展了无人驾驶技术在港口复杂环境下的适用边界。
泸州港相关负责人表示,无人驾驶新能源集卡的批量投用,是泸州港在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未来,泸州港将持续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运营深度融合,加快建设覆盖全流程的智慧港口系统,打造以内河为特色的绿色智慧港口示范工程,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发展注入新动能。
无人驾驶新能源集卡的规模化投用,为泸州港带来多重效益
◆ 运行效率方面 ◆
预计整体作业效率提升10%以上,有效缓解传统作业模式中因车辆调度、司机疲劳等因素造成的效率瓶颈。
◆ 安全生产方面 ◆
无人集卡从根本上规避了因驾驶员疲劳、操作失误等引发的事故风险,显著提升港口作业本质安全水平。
◆ 绿色低碳方面 ◆
相比传统燃油集卡,新能源集卡能耗成本降低50%以上,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300吨,为实现港口“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