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25年08月07日

守护不能忘却的历史真相

显影终将发生,只要光还在。《南京照相馆》以对真相的虔诚显影,完成了对三十万亡魂的深沉祭奠,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重纪念。在时间的流逝中,胶片或许会褪色,但历史的真相需要我们守护——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南京照相馆》作为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历史题材电影,与1987年由南京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罗冠群执导的《屠城血证》,形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呼应。两部作品共同聚焦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原型:华东照相馆15岁的学徒罗瑾,在冲洗侵华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时,冒死加印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并制作成了一本16张照片的相册。这本相册在通讯队同学吴旋的接力守护下,最终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谷寿夫的公审中被当庭出示,成为控诉日军暴行的如山铁证。

影片创作基底取材于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真实的罪证影像,从大量历史素材入手,一个颇具戏剧张力的群像故事由此展开。没能随邮政局逃离南京城,反而免于一死的邮递员阿昌(刘昊然饰演),被只会拍照不会洗印的日军摄影师误认为是吉祥照相馆学徒,而真正的照相馆主人老金(王骁饰演)一家四口,躲在照相馆地下室中避难。“翻译官”王广海(王传君饰演)一面为日军俯首帖耳,想保住自己及妻儿的性命,一面又为情人林毓秀(高叶饰演)能拿到出城通行证,谎称她是阿昌的妻子,让林毓秀搬进了照相馆。曾经救过毓秀一命的警察宋存义(周游饰演),也被毓秀偷偷带进了这个偏安之所。一群人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他们开始为了活下去而苟且生存,随着一次次看见洗印照片中的影像,每个人的良知和朴素的民族情感,让他们的内心发生了改变,甚至为了超越个人生死而甘愿冒险。

谈及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时,导演申奥表示:“希望通过照相馆这个细微的切口,以小见大。”正因如此,“照相馆”成为了影片叙事的支点,极为巧妙。这个地方原本是用来定格幸福的,可是在战争的阴影下,却沦为了人性的试炼场,既照出了日军的血腥残暴,也显露出中国百姓的坚韧不屈。“照相”这一动作像一把利刃,剖开了战争的本质,枪支刺刀和相机胶卷本没有任何关联,在影片中成为了残酷的共生体。日军装弹的咔嚓声和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按快门的咔嚓声,混合在一起,像催命的哀乐;相机的作用是应该记录真相,可到了日军手里,却变成了对罪行的掩盖,他们在屠城照片上盖“不许可”的红章,另一边竟惺惺作态地拍着“中日亲善”的假照片。历史就这么被篡改了,人性的丑陋彻底地暴露了。

《南京照相馆》在影像表达上极为克制,但其中所蕴含的愤懑、痛苦,以及普通百姓展现出的民族气节却丝毫未减。在暗房里逐渐显影的一张张照片中,倒在血泊里的并不是陌生人,而是朝夕相处的街坊邻居——电报局的李小姐、柳树巷8号的店家、广安街37号的姜老板……那些鲜活的生命,成为日军炫耀战功的冰冷影像;受难者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具体到每一条无比熟悉的街巷——杨公井、紫金山、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国破家亡的痛楚,让人真切可感。

在影片中,日军一边用扭曲的价值观解读着“仁义礼智信”,一边犯下令人发指的暴行。照相馆老金的妻子和女儿,拿着通行证出城时,却被背信弃义的日军摄影师指示士兵拦下,通行证变成了鬼门关,母女临死前遭遇残酷的凌辱……种种残暴的行为,虽大多用留白处理,但每位观众胸中的愤慨如暗流奔涌。

影片整体影像风格透着一种浓浓的悲剧感,灰暗的色调下,是南京沦陷后的断壁残垣。每一个细节都把控到位:日军脸部的凶相、百姓眼中的绝望、暗房里忽明忽暗的灯光,都让人感觉沉重的历史质感扑面而来。特别是那些反复出现的照片——日军暴行的铁证与战前南京日常生活的美好瞬间,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撕裂般的对比,那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日本侵略者无声的控诉。

显影终将发生,只要光还在。《南京照相馆》以对真相的虔诚显影,完成了对三十万亡魂的深沉祭奠,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重纪念。在时间的流逝中,胶片或许会褪色,但历史的真相需要我们守护——勿忘历史,吾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