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何老伯,因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一向硬朗。但在8月4日,因为户外锻炼导致中暑,被家人送到医院急诊室。医生询问后得知,何老伯每天傍晚坚持快走一小时,因最近天气炎热导致高血压病情的加重。
入伏后,气温持续攀升,许多人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影响,开启了“趁热”运动的养生方式。殊不知,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三高”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在一年中最热、最潮的这段时间,身体十分脆弱。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引发健康问题。
那么,三伏天里,哪些疾病容易找上门?平时在运动、饮食、日常作息上,需要注意什么?对此,记者采访了泸州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杨秋妹。
◎ 川江都市报记者 陈猛
三类疾病容易缠上老人
眼下已进入最热的“中伏”,对年轻人而言,的确是出汗排湿、排毒的好时机。只要注意防暑防晒,“夏练三伏”的确能起到养生之功效,但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病基础的人来说,这段时间身体处于一种被“烘烤”的状态。如果稍不注意,很容易诱发三类疾病。
● 心脑血管疾病
因为持续高温会扩张血管,血压波动变大。加上夏季出汗较多,体内水电解质容易紊乱。如果从室外高温突然切换到室内空调环境,血管反复扩张收缩,容易增加心梗、脑梗的风险。
● 肠胃消化道疾病
因天气炎热,很多老年人没有胃口,加之“贪凉”,用西瓜、皮蛋、绿豆汤等代替主食,不仅容易出现腹泻,食欲进一步下降,还会因营养摄入不足,身体越来越虚。
● 中暑和脱水
老年人因新陈代谢变慢,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往往出汗少,口渴反应比较迟钝。因此,很多人感觉自己并不怕热,当感到头晕、乏力、心跳快时,已经是轻度中暑的表现了。
老人如何轻松过“三伏”
很多老年人都听说过“养阳”这个词,实际上,最热的三伏天反而是调理阳气、增强免疫的黄金期。中医理论“冬病夏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在三伏天“养阳”得当,就会有更好的身体去应对寒冷的冬天。
杨秋妹认为,在三伏天,老年人只要做到了以下几点,就能补充阳气:
● 早睡早起,适当午休
老年人应该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睡觉时间不宜超过晚上11点,早晨6点左右起床,不仅可以保证6至8小时的睡眠时间,还能避免早晚因温差而刺激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建议设定在27℃或28℃,避免因睡眠中受凉诱发心脑血管问题,开空调时窗户不能完全封闭,应适当留些缝隙,保持通风。
对于老年人而言,中午“打个盹”很有必要,午睡能补充睡眠、保护大脑、缓解疲劳,有助于心脏恢复。三伏天的午睡,对老年人有很多益处。不过,午睡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医学研究表明,午睡时间过长,会导致代谢综合征、房颤、中风、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等疾病风险的增加。
● 饮食清淡,忌口生冷和过夜食物
许多老人一到夏天就吃不下饭,常用绿豆汤、西瓜、凉菜等食物充饥。这些食物尽管充饥,但却伤脾胃。因此,老年人在三伏天的饮食,宜以温热、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适量摄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米面等)。
如早餐可以吃牛奶、鸡蛋、小米粥等,中午吃点瘦肉或菜肉馅的抄手(馄饨),晚餐搭配绿叶蔬菜和粗粮。饮食注意荤素搭配,切不可完全不吃主食。
夏季也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许多老人会将剩菜剩饭放入冰箱,第二天取出后再食用。殊不知,由于细菌等微生物在高温下繁殖速度极快,食物很容易发生变质,容易引发腹泻、呕吐、腹痛、发热、恶心等症状。因此,当家中出现剩菜、剩饭时,应尽快将食物用保鲜膜包裹起来或放入密闭的盒子里,然后再放入冰箱,再次食用的时间不要超过24小时。
● 适量运动,注意补水
众所周知,出汗是排湿排寒的好方式,但并不是出汗越多越好。尤其是老年人,每天适当活动、少量出汗即可。建议早晨6点到7点或傍晚7点之后,以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轻度运动为主,时间在30分钟左右。切记不能在高温烈日下进行户外运动。
夏季补水很重要,对于60岁以上老人,建议每天饮水量要达到1500-2000ml,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老年人要及时补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口渴感下降是老年人脱水的“隐形信号”。饮水宜以温水或绿茶为主,老年人尽量不要喝冰水,喝冰水不仅会刺激胃肠道,还会伤脾胃。
早上起床后,老年人可以将手掌搓热,然后在心脏、腹部位置揉搓,顺时针20次,逆时针20次,有助于“唤醒”心肺、肠胃功能。然后再喝一杯温开水,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有助于缓解便秘。
● 控制情绪,选择“养生”项目需谨慎
闷热的天气容易让人烦躁,尤其是老年人,若长期“火气大”,容易影响心率、血压和睡眠。建议保持心情平和、减少激动情绪。对于一些性急易怒的老人,可以听听音乐,打打太极,有助于稳定情绪。
在夏季,一些老人热衷贴三伏贴、做艾灸,认为能“驱寒”“祛湿”“补阳”。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如糖尿病患者、皮肤病(或皮肤过敏)患者、体虚者,并不适合使用。
杨秋妹说,对于老年人而言,三伏天既是身体容易出问题的时期,也是调养的黄金期,只要平时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就能顺势而养,让身体舒服、安全地度过这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