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23年12月28日

追随泸州退休老人的步伐 看他们的“慢生活”有多丰富

老年大学传统文化班学习泸菜制作

老年大学声乐班举办结业演出

老年志愿者在街道帮厨

丁国志组织摄影展

匠心艺术团的退休老人们开展公益演出

程世军在老家曹坝村拍摄

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是很多退休老人的选择。 在泸州,退休老人们的生活远不止于此,他们有的用镜头不断记录城市发展,有的走进“学堂”汲取传统文化营养,有的参加志愿活动继续发光发热……

◎ 川江都市报记者 陈猛 摄影报道

“慢镜头” 记录“城市变迁”,留住“乡土味”

近年来,摄影成为不少退休老人的一大爱好。

在龙马潭区的老街旧巷,时常能见到一位头发花白、体型微胖的老人,整天背着摄影包四处奔走。他就是某机关单位的退休干部丁国志。

几十年里,丁国志不断用镜头记录脚下这片热土,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更难得的是,自2018年退休后,他将镜头“锁定”在龙马潭区,在光与影的变化及快门的定格声中,将泸州高铁站、川南临港片区、泸州港集装箱码头等重大建设项目,用“慢镜头”记录下来,让人们从他的照片中就能直观感受到泸州日新月异的变化。

丁国志拍摄的照片多次斩获国家级、省级、市级摄影比赛大奖。在他的镜头里,长江两岸更美了,高楼更漂亮了,城市环境更好了。丁国志说,自己愿做龙马潭区、泸州发展变化的见证人,这些照片不仅是自己个人的财富,更是城市将来的回忆影像。

“2026年是龙马潭区建区30周年,届时,我们还将举办一场大型摄影展,目前已在筹备当中。”丁国志说。

“一个好汉三个帮”,丁国志要筹备龙马潭区建区30周年大型摄影展,第一个想到的,就是72岁的好友程世军。

与丁国志不同,程世军出身在乡镇,又常年在农村工作,他的“焦点”更多放在“乡土味”上。最近几年,为了更好地展示家乡变化,仅照相机就买了三部。

程世军的家乡是泸县金龙乡(现龙马潭区金龙镇),他在金龙镇担任了30余年的文化站站长。2012年退休后,他把摄影放在首位,一有空就返回老家,背着相机到处寻找素材。

每年,程世军都会制定详细的拍摄计划,包括春耕、秋收、重大节日、农民工返乡、新农村建设、农民运动会等不同的主题。

“我的‘主战场’在曹坝村,这里曾是省级贫困村,村里多是土瓦房和小路,一下大雨就‘水漫金山’,村级公路泥泞不堪。”程世军说,如今的曹坝村,既有郁郁葱葱的果园和稻田,也有飞驰而过的高铁和闪闪发亮的太阳能光伏项目,实现了田园风光与现代化发展的完美结合。

说起学摄影,程世军笑了笑说:“我现在还会用电脑处理照片,会操纵无人机进行拍摄,都是自学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几年,程世军的作品先后被中国摄影报、四川日报、川江都市报等媒体选登。

每次办摄影展,“60后”的丁国志总是与“70后”的程世军一起张罗:找地址、选作品、搬展架、挂横幅……尽管免不了腰酸背痛,但二人乐在其中。

谈及未来打算,程世军表示,只要身体允许,还能跑得动,就会继续拍摄下去,不断记录龙马潭区和家乡金龙镇的乡土人情、发展变化。

“慢学习” 只要有进步,生活就充满快乐

课程设置丰富、学习环境宽松、老师水平高、学费低廉……凭借这些优势,最近几年,全国不少地方掀起一股老年大学热,甚至让不少身处职场的年轻人都羡慕不已。

据了解,在泸州市老年大学,目前已开设了舞蹈、声乐、器乐、绘画、书法、摄影、民俗文化等10个学系、81个专业,共有194个班级,接纳学员约8000人。

“演出要开始了,大家赶紧准备好!”上午10点,位于江阳区上平远路的又一村饭店内人声鼎沸。20多名穿着表演服、化着精致妆容的“学员”正在彩排。原来,这是泸州市老年大学流行(民族)声乐班正在开展期末结业演出。班主任徐潜受到邀请,早早就坐到嘉宾席上。“年底了,学校里活动特别多,每天都接到邀请,这个星期天天排满,今天就要跑三处,根本参加不过来。”作为“抢手”的“特邀嘉宾”,徐潜笑着诉说自己的“烦恼”。

退休前,徐潜是泸天化生产部分工会主席,擅长声乐、舞蹈、绘画等,是单位赫赫有名的文艺骨干,曾经在人民大会堂进行过演出。退休后,遇到老年大学招聘,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如今担任10多个班的班主任。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份工作竟比在原单位还要忙。

结业演出开始,学员们纷纷登上舞台,伴着悠扬的音乐,或气势磅礴的合唱、或婉转悠扬的独唱,一个个颇具专业风范。

当问到就读老年大学的原因,学员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是退休后闲下来不习惯,找点事情消磨时间;有的是年轻时工作忙,不得不割舍爱好,如今想弥补当年的遗憾;有的则是奔着强身健体、交朋会友等目的而来。

“不管学啥子,达成什么目的,只要能取得进步,生活就有了趣味。”学员李毅刚的一句话,抓住了大家心中的“重点”。

“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是泸州老年大学的魅力所在。

12月22日,一堂生动的泸州传统文化教学课在龙马潭区蓉和家宴餐厅举办。现场,泸州市餐饮协会专家组组长桑治均亲自掌勺,向20多位学员传授泸州瓦块鱼、建工活水鱼、泸县椒麻鸡等6道泸菜的做法。

“泸州地理位置特殊,泸菜不仅吸收了成都、重庆等传统川菜的特点,同时又受到贵州黔菜的酸辣、云南滇菜的甜辣影响,属于典型的复合型口味。”桑治均一边进行烹饪教学,一边科普泸菜知识。

“现在才知道,过去熬的汤不好喝,是用了自来水的原因”“这下明白了,卤好鸡鸭后,还要浸泡一二十分钟,味道才香”……某国企退休学员郑波表示,传统文化班的教学非常实用,尽管学习的时间还不长,但自己的厨艺已有了明显进步。

“传统文化班的教学,包括泸州传统的酒文化、茶文化、泸菜文化、长江石文化、红色文化、龙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聘请了酒城讲坛讲师陈鑫明、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关国柱等专家授课。”泸州市老年大学教育科科长范华中介绍,课程设置通过理论教学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泸州的传统历史文化,同时也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修养。

退休之后还能继续学习并结识新朋友,如今,老年大学成为大量泸州退休老人的“加油站”。

“慢时光” 退休后不想停歇,有机会还要“再发光”

在泸州各类公益组织里,同样活跃着大批退休老人。他们的身影长期出现在社区、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等。他们纷纷表示,退休后并不想停歇下来,有机会还要再“发点光”。

“下一个节目,大合唱《长江之歌》。”泸州市社会福利院,匠心艺术团正在为福利院的老人们献唱。跟随着63岁的聂跃华的指挥棒,女高音的高亢、女低音的婉柔、男低音的浑厚,交织融汇在一起。

匠心艺术团是由90多位退休老人组成的公益演出团体,由合唱队、腰鼓队、舞蹈队、走秀队、军鼓队等构成。

据团长邓元蓉介绍,他们每周固定开展三次慰问活动,其中每周三去泸州市社会福利院教老人们唱歌;每周一、周五去茜草街道慰问患有精神障碍的群体,教他们唱歌、跳健美操、包饺子、做手工等。所有活动全部是纯公益性质,分文不取。

尽管是“倒贴钱”做公益,但每个退休老人都干劲十足。“记得在一次活动中,我们教有精神障碍的人士包饺子。有位姓曹的年轻妹妹,看我包的饺子上褶子很多,像麦穗一样,就跟着我学了两个多小时,成功后激动得掉下眼泪,我们也很感动。”65岁的张友芳说。

据了解,除了组织公益演出活动,匠心艺术团大部分成员还主动报名参加其他各类志愿活动,或到街道帮厨、或在小区值勤、或为建筑工人包水饺、汤圆等。

泸州市圆梦关爱协会共有志愿者9000余人,其中退休人员超过1000人,周波就是其中一位。

“我参加志愿者公益活动已有20个年头,跑过不少偏远山区,给留守儿童几块糖、为残疾人家里打扫卫生、陪孤寡老人聊聊天……这些微不足道的善举,都给我的内心带来满足。”周波表示,如今自己已经从单位退休,今后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