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2年06月27日

这条“红色”公路 见证“四渡赤水”奇迹

▲ 红军“四渡赤水”九溪口渡口。 ▲红军“四渡赤水”九溪口渡口文化传承景观小品。

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纪念碑和太平渡大桥。

太平镇“四渡赤水出奇兵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浮雕。

位于太平镇的“四渡赤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古蔺段文化浮雕墙讲述了那段伟大的历史。

红色古蔺、得意之地——古蔺县为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带营造了浓厚氛围。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从泸州市区出发,驱车130多公里,就进入了古蔺县太平镇境内。

目光所向,青山连绵,绿树成荫。但更引人注目的是沿途的一片红色风景,恰好与绿树、青山形成了鲜明对比。

6月26日,历经4个多月,古蔺县太平至二郎公路沿线景观、太平渡渡口、永乐岩桑沟兴桥等15个项目完成升级改造,古蔺县以“四渡赤水”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传承带建设首期工程初见成效。

2021年,泸州市提出以“弘扬长征‘四渡赤水’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线,打造以“四渡赤水”为重点的国家文化公园。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的重要承载区,古蔺县围绕“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传承带打造“四渡赤水”红色核心IP,通过整合红色资源,做特“南翼”。

一条路,变身“四渡赤水”“博物馆”

红色,是古蔺县的底色。

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第二次、第四次渡赤水时就是从太平渡过河的。红军在古蔺三次进入太平镇,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红色遗迹。

汽车驶出叙古高速公路太平收费站出口,一面书写着“中央红军长征入川第一县”的文化墙赫然在目,让人忍不住赞之大气醒目。

蔺郎路上,沿线的老旧房屋已焕然一新。雕花栏杆、花窗、穿斗、披檐、窗檐的川南民居元素突出,家家户户院子外墙上装饰着的鲜红五星,处处沁着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

往二郎方向行驶的赤水河边,有个地势开阔的“奇兵广场”。在这里,排列有序的红色小品景观、“四渡赤水”文化墙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今年2月初,古蔺县启动了“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传承带首期工程。截至目前,太平镇至二郎镇连接线重要节点、红色氛围营造、九溪口渡口、二郎渡口改造等首期旅游沿线项目已完成。

两座桥,连接起“四渡赤水”故事

在太平渡渡口,只需轻轻抬头便能看到焕然一新的太平渡大桥。当夜幕降临,桥中间的五角星熠熠生辉,光彩夺目。走上大桥,红色的护栏两侧“四渡赤水、历史转折、出奇制胜”12个大字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渡口的历史价值。漫步太平古镇,除了能看到五角星、红色标语等红色文化元素外,还能看到新换上的风格统一、造型别致的店家招牌。

这些改变,得益于蔺郎路沿线风貌塑造和店招店牌整治工程。

位于古蔺县永乐街道德福村的岩桑沟兴桥是座不起眼的小桥,但在长征历史上却具有重要的意义。据历史考证,1935年1月29日,毛泽东在贵州土城一渡赤水后,就是经过这座小桥进入四川的。岁月弥久,三块方木搭成的小桥已成危桥。在古蔺县着力打造“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传承带中,岩桑沟兴桥重建项目被列入一期工程。截至6月25日,在岩桑沟兴桥下游80米,一座新建石拱桥已经完工。站在新桥上看“兴桥”,眼前仿佛又出现了红军入川时的那段烽火岁月。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是高质量建成“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传承带的重要举措。

根据规划,新建“岩桑沟兴桥”是为了保护好老桥,在此基础上,还将围绕新桥建一条长1400米的通景公路、新铺设长1050米的长征步道。在二期项目中,还将新建红色文化广场,设置红色文化精神堡垒,沿通景路打造景观花带和红色花田,设置红色文化宣传栏和导视系统,全面提升景观质量。

三期建,承载“四渡赤水”记忆

一处处革命旧址,是古蔺县宝贵的红色历史财富。

1958年,为纪念长征的伟大胜利,弘扬红军精神,古蔺县太平镇建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早年的老陈列馆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内容承载和参观承载,现在所看到的陈列馆是2008年建成投用的。”馆长胡元炯说,随着古蔺县对红色文化的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今年,太平渡陈列馆再次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整呈现了红军长征在古蔺县辗转的行军路线。

另一边的太平古镇景区内,原太平小学老校区已完成改造。如今,这里已成为太平渡青少年军事研学体验营。

下一步,古蔺县还将继续推进二、三期工程建设,为游客提供“感悟红色情怀、亲近自然生态、品味古蜀乡韵”的美好体验,为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奋力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