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梅
每天,位于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的四川中科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线,要产出50万个酒瓶,一年可生产约2亿个。当这2亿个形态各异的酒瓶被组装成箱,送往全国各地的上市酒类企业时,它们的背后,都有四个字“江阳制造”。
今年,江阳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泸州“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围绕做强“一体”,奋力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高地、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区域都市现代农业高地。”其中,先进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一,是构筑江阳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制造高地,何以建成?在三个新与旧的切片中,藏着最好的江阳答案。
A
传统产业的新变化
不久前,泸州日报社川江号新闻客户端上的一篇文章《长江边上的机械王国》引发网友关注。文章介绍了在长江沿岸城市中,泸州缔造“机械王国”的传奇:是中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中国大中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江阳区,就是这个“机械王国”的承载地。
而今,江阳的工业血脉仍在赓续。市委书记杨林兴指出,要用好泸州机械制造等工业领域的“老家底”,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做精做特。
新形势下的转型,对江阳区来说,是一道必答题。
翻阅江阳区近年的“经济账单”,工业和服务业是其最大增长引擎,二者合计贡献了经济增量的80%以上。
“我们虽然有长江机械、邦立重机等装备制造业,但是核心竞争力还是不强。强劲增长的制造业,可以说已经是江阳区的第一发展动力。”江阳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梁秋林说,其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支撑。
随着技改、招引、培育出来一批新高科技企业,江阳制造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逐步提高。
记者在泸州启航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电脑控制着几百个生产指标飞快运转。技改升级后,所有的控制点都变成了精准的数字指标,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
在四川圣融达容阻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给生产线装上了“眼睛”,它能够让一台机器在一小时内监测几千份电子元件。
当数字化、智能化等新科技来到生产一线,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
去年底,在2021年(第十八届)中国物联网产业大会暨品牌会上,四川圣融达容阻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荣获“十大电子元件杰出品牌”称号;四川都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在中国光学博览会上举办品牌发布会,成为国内十大光学镜头出货企业之一。
这是“江阳制造”向“江阳智造”转型发展的生动注脚。
但速度的提升,对于“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来说,还不够。
新旧转换中,江阳区在不断放大“格局”:以白酒、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能源化工、绿色建材六大产业生态链为突破口,推动江阳制造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六大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突破,带来了明显的产值增加。今年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
B
率先突破的新赛道
两江四岸,人城境业。江阳区作为“一体”主体,肩负起了从未有过的时代使命。
市委书记杨林兴指出,江阳区要在制造业高地中主动作为、率先突破。
从企业智能化改造,到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再到建设数字化车间;从鼓励企业建设(改造)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到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智能工厂(车间)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不等的奖励……江阳区在传统制造与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中逐一破题。
“技术改造可以很大程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江南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章华高介绍,近年来,产业园已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20余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为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改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智力支持,为园区内的企业发展插上了科技创新的“翅膀”。
5月22日,四川电子科技大学与江阳区校地合作,共助泸州数字经济发展。据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内容约定,双方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围绕智慧城市、双碳行动、网络安全、数字农业、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深化创新协同联动。
不仅率先突破,江阳区还“剑指高端”。
通过整合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四川省新型产业化示范基地、四川省科技众创空间等资源,江阳区建设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培育创新型企业、创新性人才和企业家,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去年11月,江南科技产业园入选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成为泸州首家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此前,江南科技产业园就通过对低质低效企业“腾笼换鸟”,重点招引优质高效企业,着力培育出来了一批电子信息领军企业和“单项冠军”。
行业领先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四川圣融达容阻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集电子元件及其配套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四川都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将重点打造成为中国西部光学重点实验室、研发测试中心、产学研基地;四川中科玻璃有限公司正在推进高科技深加工生产科技园建设,预计明年初可开工投产。
C
开放追赶的新思路
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闭门造车显然不行。只能向优势要生产力、向思想要推动力。
不久前,江阳区组织考察团赴成都市考察学习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都市现代农业、城市更新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2021年,成都市新增4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7家,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
这块“他山之石”,江阳区该如何采而琢玉?
在成都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江阳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何文良在看到了以智能终端为主体的数字通信产业集群、以机器人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以云研发云设计云制造为突破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后,这些清晰的发展思路、完善的产业体系、有力的实施保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比较才有差距,发现差距才能进步。
“近年来,江阳区以‘智造’重塑‘制造’,依托园区助推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比起成都先进制造业,我们还需跑步追赶。”何文良说。
从纸上到行动上,思路如何落到实处?
4月5日,江阳区主要领导带队调研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时强调:装备制造业是江阳区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重要支撑。要着力实施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行动”,充分发挥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产业基础优势,并依托泸州国家高新区,推动机械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振兴泸州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产基地。
目标既定,落子成势。
从智能转化、技改升级、集群带动、项目推进、人才保障等全方位的支持……江阳区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已然“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