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2年05月27日

解决“民生之盼” 实现“民生之变”

群众诉求应办尽办 事事暖心

政务服务应快尽快

件件省心

干部作风应治尽治

人人尽心

(上接第一版)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5月上旬的一天傍晚,江阳区茜草街道渔子溪社区的徐思秀又一次到张坝桂圆林散步。“以前,小区通往桂圆林的小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居民向信访部门反映。街道负责人随即实地调查,落实专项资金。很快,土路变成混凝土便道。“基层雷厉风行的作风,值得点赞。”徐思秀说。

合江县九支镇两河村的群众反映,外出赶集、采买必经的“李桥”石板松动脱落,通行不便,且有安全隐患。九支镇党委政府立即研究解决方案,今年3月14日,“李桥”重修完工,1000余名群众出门终于可以安全过桥了。

去年9月16日,泸县发生6.0级地震,部分群众房屋受损。为了让受灾群众尽快入住配套齐全、安全有保障的新居,泸县玉蟾街道广泛征求、听取群众意见,启动龙华新村聚居点建设。龙华村6组村民何恩奎作为村民代表,从选址、方案制定、建设,全程参与监督。该聚居点去年11月开建,预计6月交付使用,配套村卫生室、群众文化中心、便民超市等。

……

民生存在于每一件小事,千万人的小事就是大事。“民心守护”工程聚焦民生“小事”,一件件抓落实,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为广泛倾听群众呼声,我市畅通诉求“办”的渠道。全市40条非紧急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到“12345政务服务热线”,人工24小时线上服务;“有话请您说”网络问政平台市县部门、乡镇(街道)办理端口全覆盖,实现“网来网办”“直办直回”;建立各级各部门职责以外信访诉求移交同级信访部门汇总交办机制,基本实现诉求有人接、有人办、有人回。

群众诉求如何办?我市明确“办”的标准。建立“接件即办”机制,来件有人接、接件有人办、办好有人回;统一办件标准,能够当下解决的100%解决到位、一时解决不了的100%制定规划逐步解决到位、不能解决的100%解释说明到位。去年以来,受理群众诉求22.2万件,办结率97%。

群众诉求办理质量如何?我市多维评估“办”的质效。每半年对群众诉求办理情况进行质效评估,找准诉求聚焦点、承办问题点和改进着力点。同时,延伸拓展“办”的效果。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摸排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小区物业管理不到位”“部分小区不动产证办理不及时”“农民工工资拖欠”等突出问题,采取“纪委监督推动+部门牵头解决+群众电话评价”的模式,解决群众诉求建议1.95万余件,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1478.31万元,清退小区物业乱收费118.4万元等。

民之所盼,政之所施;民之所期,政之所应。

5月10日,周梅到江阳区政务服务中心市场监管局“个转企”窗口,不到1小时完成了“个转企”业务办理。如果顺利,两个工作日便能拿到营业执照。

5月17日,方婷到龙马潭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咨询开办诊所事宜,被告知办不了业务。于是,方婷来到“办不成事”窗口。“我们告知她需要什么材料,联系了区卫生健康局,只要她材料是齐全的,递交过来可以帮忙办理,不用跑第二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办不成事”窗口是方便群众办事的一项重要改革,简化办事流程。

在泸县玉蝉街道便民服务中心,72岁的万仁付办理退役军人优待证,从提交资料到签完字,前后不到10分钟。泸县行政审批局局长陈琴告诉记者,泸县构建县镇村三级服务体系,打造20分钟便民服务圈,整合七站八所,下放高频事项39项,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开展个性化服务,推行延时办,帮代办,上门办,创新政务+服务等方便群众办事。

在我市,各级政务服务部门打通办事难点、堵点,出台《泸州市行政机关首问责任制度》,首问即终问,让群众少费口舌;落实首办即终办,让群众少跑腿;服务事项一口进出、服务事项全面覆盖、全市全网单窗通办等。去年,全市“一网通办”共办结451.76万件次。开展便民“一站式”服务,“我要修房子”“我要迁户口”“办企业、生孩子、买房子”等热点事项“一次办”。在市、区县政务服务大厅和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大厅,设置“办不成事”窗口136个,把问题留在政务大厅解决。该窗口设置以来,已解决群众反映事项320件,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民有所呼,我当有行;民有所意,我当有为。

合江县荔江镇连片种植荔枝15万亩。柿子田村村民赵剑虹告诉记者,干部们经常来村上走走看看,帮助大家卖果子、土地流转收租金、投资旅游挣票子。

民生无小事,冷暖在人心。

古蔺县某镇工作人员熊某,利用职务之便将51亩集体林权确认在自家名下,并领取了公益林补贴4997.99元。为推动落实“民心守护”工程,市纪委监委建立了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快查快处机制,熊某最终因违规骗取国家公益林补贴金问题被查处,违纪所得全部退回,并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实施“民心守护”工程以来,我市强化思想引领,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纳入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读书班、理论培训等,推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感悟初心伟力、汲取思想营养、厚植为民情怀。

为进一步鞭策、激励全市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群众、尽心尽力履职履责,我市强化警示教育,市委主要领导带头为各级“一把手”讲廉政党课,市纪委监委编发《偏航的人生》警示教育读本,创新拍摄全媒体说纪短视频栏目《纪法故事汇》,还原真实的吃拿卡要、优亲厚友、雁过拔毛等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件,常态化引导党员干部持续强化法纪意识。举办“阳光问廉”系列节目,曝光《“不外排”的外排污水》《“缩水”的肥料》等突出问题189个,问责78人。落实容错纠错、失实澄清、回访关爱机制,及时为46名党员干部澄清正名,对受到查处和追责问责的党员干部回访,引导其“有错”转变为“有为”。建立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快查快处机制,紧盯决策、执行、落实等环节的具体责任人,查处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44件、党纪政务处分166人。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解决“民生之盼”,实现“民生之变”,利民惠民为民,更暖人心。奔跑在追求高品质生活道路上的泸州,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把一份份“民生清单”变成一幅幅幸福图景。

“民心守护”工程,正书写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泸州幸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