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雄飞 本报记者 袁小玉
自我市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以来,我市坚持“边普查、边提升、边运用”,为泸州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提供了扎实的数据、信息支撑。
强化领导 健全组织网
为做好普查工作,泸州市和各区(县)两级政府均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普查工作。并印发了《关于做好泸州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通知》,分解细化普查目标任务,划定时间表、路线图,挂图作战。同时,出台了普查联席会议、调度通报等机制,市级普查行业部门均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普查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形成了“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普查办牵头抓总、行业部门分工负责、各区县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我市已100%完成清查、调查、质检抽样阶段任务,确保了全市普查数据真实有效。
强化支撑 筑牢保障网
为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我市将普查作为重大事项统筹安排,给予专项经费保障,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强化技术、队伍等多方面保障。
市普查办联合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研发“智能质检”APP,创新建立清查质检“123”模式,即“1项智能质检功能”,能够在4000多条数据中自动筛查出错误数据;“2个团队确认”,市普查办与市级承灾体数据清查团队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学校、医院、体育馆等承灾体基本情况、应急保障方式、应急预案等信息比对确认;“3级清查机制”,各级部门自查数据、区县普查办收集数据、市普查办联合相关部门筛查数据的三级清查机制,确保普查数据源头有保障、过程可追溯、结果可对比。实现了“三个100%”,即调查员自检、互检率100%,市、县级行业部门对本系统普查成果质检率100%,市、县普查办综合性审核率100%。
强化宣传 办好培训班
针对普查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我市采取现场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分级、分行业开展普查业务培训,全市累计组织培训97场次,参训人员3700余人次,做到了普查人员准确掌握普查方法、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和技术设备,人人能干、会干、干得好。
为积极营造良好普查舆论氛围,市普查办联合市委宣传部印发了宣传方案,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普查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协调三大电信运营商向全市群众累计发送普查宣传短信25万余条。
市普查办及时向上级普查办报送创新工作、典型经验,国普查办已采用67条,采稿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强化督查 提升执行力
为严格落实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生命线”要求,锚定“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调查任务”的目标任务,泸州市普查工作“边质检、边核查、边通报、边整改”,市普查办将各区县及市级重点部门普查进展情况纳入安全生产巡查内容,成立6个巡查组,实行定期调度、现场督导。
同时,市普查办还建立了周调度、月通报和督办约谈等制度,实行一对一适时工作提醒和“一次提醒、二次点名、三次问责”;集中时间,赴区县和部门开展督导检查,着力解决资金保障、技术支撑、数据共享等痛点、难点问题。重点行业部门也加大了督导力度,做到全市“一盘棋”,齐心协力抓落实。
结果导向 优化运用率
本次普查成果为推动泸州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优化升级“智慧应急”平台、强化基层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此次普查为契机,泸州市合理规划布局了41个应急避难场所,可临时安置救助约200万人。应急管理平台结合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和评估区划成果,高效运用20余个部门、34个系统的2.9亿条数据,全面优化了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智慧研判、决策处置流程。同时,在全市建成29个消防救援站、126支乡镇(街道)应急队、1486支村(社区)应急分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让普查成果在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