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2年05月05日

我市获4.8亿元中央资金 支持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

本报讯(记者 刘明霞) 5月1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于日前下达了“四川省泸州市赤水河流域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2022-2025年”第一批中央资金2.4亿元,将用于叙永、古蔺两县以岩溶区石漠化治理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

据悉,“四川省泸州市赤水河流域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2022-2025年”涉及叙永县和古蔺县两县46个乡镇,总投资6.23亿元,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4.8亿元,分两年两批次下达,此次是第一批次下达。项目将通过水利水保设施建设、退化林修复、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实现石漠化综合治理。

岩溶区通俗来讲就是喀斯特地貌地区。“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常伴随水土流失、物种消失、生态多样性降低等多种生态灾难,也是区域群众主要的贫困之因、落后之根。我市岩溶地区集中在叙永、古蔺两县。2011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大力组织开展石漠化治理,共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1.9亿元,治理岩溶面积833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467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底,两县仍有石漠化面积1307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近970平方公里。

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市发展改革委抢抓机遇,同时积极对接“南翼”生态绿色发展需求,会同叙永县、古蔺县、市林业竹业局等相关区县、部门,深入研究、科学谋划,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了“四川省泸州市赤水河流域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2022-2025年”并获大力支持。

据市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将对标“南翼”地区优势优先特色发展,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与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以治促产,实现生态价值转换,在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南翼”林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