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梅 牟科
5月2日,泸县嘉明镇护松村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兴安聚居点迎来分房抽签。21户村民成为泸县“9·16”地震后县级聚居点首批通过抽签拿到了新房的业主。
至此,护松村聚居点已完成房屋主体建设和交付,周边基础设施正在抓紧施工。该聚居点将打造成为一个配套设施完备的农村聚居小区。
灾难,对于泸县人民来说,不是生活的终止,而是一个新起点。
交出重建答卷 新居一应俱全
从泸州出发到泸县嘉明镇护松村,需要1个小时车程。穿过镇街抵达村上,视野豁然开朗。田陌间,几排黄墙青顶的二层楼房整齐排列。楼房前的广场上,施工人员和车辆正穿梭其间抓紧修建。
抽签时间约定在当天9时。8时刚过,护松村办公室就来了不少等候的村民。“看了房子没有,要得不?”“要得,安逸得很!”“满意满意。等坝子修好了,我就开始装修,娃儿说了,要整巴适点”……
地震后的两百多天里,“房子”是村民最关注的话题。记者在房屋设计图纸上看到,新居分为四人户和五人户,布局错落有致,广场、绿化带等设施一应俱全。聚居点地名叫“兴安”,正如其名——“兴旺平安之地”。
9时,村支部书记朱洪菊喊了起来:“抽签了,大家快过来……”5岁多的郭芯岑牵着爸爸的手,看着聚拢的村民,眼里充满了好奇。抽签开始,她第一个伸出小手抓出了乒乓球“六”,扭头看着爸爸郭腾勇笑了起来。“太好了,我们抽到了6号房,很顺利,很满意。”郭腾勇也跟着笑了起来。
接着,72岁的郭德坤抽到了一套四人户型……10多分钟后,21套房子逐一找到了自己的主人。
一组村民纪孝辉是受灾群众,也是新房施工人员。他刚抽到4号房,就走到一边赶紧向儿子报喜。他打着电话,频频点头,脸上挂满了笑容。“这房子好啊……”打完电话,他说:“你敲敲看,这个大门结实得很。窗玻璃是双层的,密封效果特别好……”
从外墙到屋内,从地面到屋顶,从门窗到排线。纪孝辉详细地介绍着。施工以来,他一直坚守现场,与工友们一起加班加点。房屋质量好不好,他心里十分清楚。
“现在还差一些基础设施没收尾,我们要保证在6月至7月底完工,让群众安心入住。”嘉明镇镇长游源说,这是全镇党员干部们的责任与使命。
以群众为中心 新生活如约而至
“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推动恢复重建。”这样的重建观念,在泸县上下早已形成共识。
据了解,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泸县党委、政府始终以受灾群众安居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把群众住房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积极推进恢复重建、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让泸县受灾区域面貌焕然一新。
“聚居点的整体规划和户型设计充分征求了受灾群众的意见。‘坝坝会’反复开,施工图纸更是反复改。”兴安聚居点重建专班负责人、江阳区援建干部陈宇说,比如,楼层高度、楼梯的拐角设计、门口的停车场……每套房的设计理念均站在群众角度去考虑,细节处理非常人性化。
一组村民陈勇常年在外务工,家里房子被鉴定为D级危房。开始修建聚居点时,村干部打了三次电话告知他,并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这让他很感动。这次抽签,他把妻女都带回来看看新房。“房子很好、很好,感谢党和政府!”他连声说道。
朱洪菊告诉记者,护松村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已有1000余亩柑橘产业园,长势良好,预计今年开始试挂果。还有高标准农田100余亩,辖区内水产养殖600余亩,给聚居点村民就近发展产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多种选择。
同时,按照市、县要求,聚居点门口将规划出菜园菜地,柑橘树也将种进小区绿化带。新家园,新生活,新希望,已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