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蔺艳霜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泸州市金融工作局在泸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十三五”期间,泸州在全省市(州)金融生态环境社会评价中,始终位居全省前三位,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融聚集效应显现 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沿酒城大道西段和南段布局的泸州金融中心,是川渝滇黔四省市交汇区域城市中首条金融街。以泸州金融中心为核心,市内外各大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分别以总部、分行、支行、营业网点、自助服务区等形式进驻,预计未来聚集的金融机构将突破100家。“看好泸州的发展,力争五年内向泸州辖区实现融资支持不少于300亿元,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信银行副行长郭党怀在中信银行泸州分行揭牌仪式上说。
近年来,为了不断丰富全市金融组织体系,泸州市金融工作局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政策,盘活金融市场整体活力。“十三五”期间,位于佳乐世纪城的泸州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地位显著增强,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泸州综合保税区金融功能承载能力持续提升,成功引进了天津银行、成都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同时,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泸县农商行、泸州农商行相继改制成功,全市农信系统改制农商行工作全面完成;泸州银行设立成都分行,并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四川省第二家、西部地区地级市中首家上市银行。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144家,初步形成以传统金融业为主导、新兴金融业蓬勃发展的大金融产业格局。
服务实体效能增强
直接融资比重提高
6月16日下午,泸州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融资对接会在酒城宾馆沁园厅举行。我市近30家金融机构专项对接7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这些金融机构纷纷抛出“橄榄枝”,进一步提振了企业家们融资和发展信心。泸州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水源在会上叮嘱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求实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企业不但要锦上添花,还要雪中送炭。”
近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泸州市金融工作局不断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普惠民营小微、绿色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稳产稳岗等领域金融支持。截至2020年底,全市重点项目贷款余额517.1亿元,较年初新增64.5亿元,同比增长11.5%;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59.9亿元,较年初新增167.9亿元,同比增长16.6%。
“十三五”期间,我市为成功实现上市、挂牌及再融资企业兑现奖补资金2183.82万元,田园乐、原窖酒业实现股权融资共计420万元。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成功募资30亿元,通过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成功募资40亿元;北方硝化棉股份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募资14亿元;泸州银行成功发行20亿元小微企业债券,进一步增强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泸天化股份公司成功完成司法重整,优化了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成功实现了公司基本面的根本性改善。全市在沪深交易所、境外上市企业5家,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393家,形成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对我市经济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优势企业。
金融合作积极推进 改革创新成效明显
开放合作是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为了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泸州市金融工作局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有效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抢抓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主动走访对接重庆市江北区、永川区、江津区和荣昌区,推动建立金融联合工作机制,重点在金融人才引进、金融机构互设、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互联互通。
同时,该局积极抢抓自贸区发展机遇,全力打造金融创新试验田,形成了一批金融创新案例,有效促进了地方金融发展。泸州银行将“1+2+N”融资模式与智能制造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资金池”业务结合,有力支持了我市智能终端企业发展;人保财险大力开展关税保证保险业务,改变了传统方式下企业保证金占用压力大、银行保函申请难度高、手续期限长等问题,实现先通关、后缴税,最大限度服务于进出口企业。
“十三五”期间,我市还分别与多家重要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意向授信金额2700亿元,并通过资源整合、体制转换,积极开展对外融资工作,为全市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红色旅游、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等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有效促进了泸州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