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管档 为国守史 为民服务
——我市“局馆联动”高质量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观察
□ 本报记者 简放鹏
今年6月3日,在2021年全省档案工作会上,市档案馆馆长曾泽兰代表泸州市档案部门,作了题为《服务中心大局,局馆协同联动 高质量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经验交流报告。
2019年,我市档案机构改革后,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建立健全“局馆联动”工作机制,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使命,高质量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实现了机构改革后“责任不缺位、服务不断档、工作不脱节”。仅2019年至今,我市档案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发言10余次,多次被国家级、省级党报党刊、行业期刊宣传报道;获得国家档案局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优秀奖1个,省级奖励18个。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档案部门和职工继2011年获得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2015年获得“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后,2019年又有职工获得“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连续3届获得全国荣誉,这在全国档案系统都比较少见。
“局馆联动” 合力倍增
“局馆联动”如何破题?从加强领导来讲,需要强化“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
对此,我市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全面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市委常委会议多次研究部署档案工作。并明确一位市委常委分管档案工作,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兼任市档案局局长,档案工作纳入市委办“三服务”重要内容,与市委中心工作同谋划、同安排、同部署。
与此相应,党管档案工作的机制优势得以体现,“促进档案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市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等内容列入泸州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从具体层面来讲,“局馆联动”的实质是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分工不分家、分设不分力”,如何做好两者的联动形成合力就成为关键。对此,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同下“一盘棋”,形成一套协同高效的联动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以书面、会议、口头等形式,随时对接沟通,重要文件、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等充分征求双方意见建议;联动部署,实行“周会商、月例会、季总结”等工作制度,在业务开展、监督检查等方面协同配合,从而为创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助力抗击疫情、脱贫攻坚,服务市委中心工作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机构改革局馆分设后,市档案局主动担当,强化行政管理职能;市档案馆主动作为,做好保管利用业务,局馆联动合拍,档案工作不仅没有丝毫削弱,而且产生了机构改革“1+1>2”的叠加效应。从这个角度讲,党管档案工作的机制优势,促进了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力量形成合力。
“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档案工作,为档案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档案馆系统聚焦档案收、管、存、用主责主业,在参与中心工作、服务民生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20年11月,省档案部门领导赴泸实地调研后,对泸州党建引领档案工作、局馆联动形成合力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红色档案 激励前行
“泸州精心筹办‘红色印记 初心如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档案文献展’,以档案讲述党的辉煌成就。”今年4月29日,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第59期党史学习教育简报上,肯定了泸州市档案部门的做法。
今年,我市档案部门策划举办了“红色印记 初心如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档案文献展”,展出100件珍贵红色档案文献,并于4月27日迎来首批观众——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全体党员。这批“特殊”观众,既是观众,也是行家,在聆听现场讲解后认为,该展览主题突出,展品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教育引导作用。目前,该展览已列入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推荐研学路线参观点,并配备了3名义务讲解员。
“档案工作姓党”,决定了档案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历史属性,这意味着档案部门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此,我市档案部门将党建摆在首位,提高政治站位谋划、研究、推动档案工作;印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文件材料收集归档通知,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档案工作任务纳入各级各部门“周清单、月计划”中;今年以来,还拍摄《泸州档案见证:朱德对革命理想的追寻》等红色档案微视频4部,参与市委举办的“不忘初心感党恩、牢记使命新征程”——泸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利用红色档案,讲好泸州党史故事。
与此相应,我市档案部门还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行群众查档“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一次都不跑”查档流程,与人社、民政等10多个市级、区县单位档案室合作,建立民生档案馆室联动查询利用联络机制;开展跨馆利用服务,与省内和重庆市、北京市海淀区、贵州省毕节市等地建立民生档案异地查档跨馆服务机制;根据档案行业特点,为“老、弱、病、残、军”等提供便捷服务,做到“普事快办、慢事急办、急事特办”。通过为查档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变成为民服务的实效。
我市档案工作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的做法,先后2次受到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肯定。
全省率先 档案规范
纸质档案2518件(84盒),数码照片2075张,录像48部……2020年10月30日,泸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向市档案馆正式移交第一批防疫档案资料,这是泸州市打响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有力佐证。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市档案部门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成立之日,第一时间抽调3名业务骨干,进驻指挥部组建档案工作专班,定岗定人蹲点负责,把牢防疫指挥“中枢”文件材料收集整理归档关。
我市档案部门还在全省率先出台疫情防控档案工作规范,组建档案工作指导组,采取电话、网络和现场三结合方式,加强监督指导,从而建立起“运行高效、职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档案工作指导体系和网络体系。
我市“局馆联动”,让全市疫情防控档案工作呈现主动介入快、部署落实快、归档接收快、工作反响好“三快一好”的特点。
下放权力 服务便民
如何找准新时代档案工作坐标定位?如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档案服务让党委、政府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
我市档案部门对标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把档案工作放在市委、市政府工作全局中去思考谋划、推进落实。
围绕国家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我市档案部门探索建立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档案平台,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支持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保障措施等方面支持川南临港片区档案工作;率先将档案行政权力共14项全部下放给川南临港片区平台,改革执法监管模式,催生创新落实“一卡一书一表一方案”工作制度,将档案行政监管纳入川南临港片区项目建设全过程;争取四川省档案局科研所为川南临港片区量身定制了档案共享查询系统,探索“分期分套制”试点工作,促进川南临港片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以服务入驻企业发展和方便群众查档。
为此,川南临港片区档案工作受到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付华的肯定。
围绕泸州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我市档案部门还专题研究档案部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路径,与重庆市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档案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互访机制和业务交流机制,加强档案利用服务、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宣传开发、档案业务交流和项目开发、共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5个方面的合作,形成川南与渝西档案工作跨区域发展合力。
此外,我市档案部门还强化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环境督察档案、国有企业退休职工档案等管理工作。
脱贫攻坚 真实记录
去年,泸州市如期完成了现行标准下3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324个贫困村退出、3个贫困县“摘帽”的减贫任务,泸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
在脱贫攻坚中,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围绕“做脱贫攻坚战的真实记录者”这一主线,制定规范标准,加强业务指导,在已建立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基础上,采取组建专班、举办培训、开展调研、建立平台、交叉检查等措施,推进脱贫攻坚档案工作,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优质服务,发挥了独特的档案作用。
精准扶贫工作能否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用档案来“说话”。围绕补齐扶贫脱贫“短板”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市档案部门聚焦主责,全过程参与扶贫脱贫工作,全面真实记录脱贫攻坚历程,全方位服务泸州脱贫攻坚战,做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哪里,档案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以前,很多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不太清楚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时常在“归与不归”中伤脑筋,造成收集与整理环节的脱节。这就需要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制定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标准,促进基层干部档案管理业务水平的提升。
2016年初,市档案部门、市扶贫部门联合到区县、乡镇、村开展专题调研,率先在全省提出了依法做好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和要求。与此相应,我市承办了全省唯一一次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现场会并作交流发言。
后续国家、省相关标准规范相继出台后,我市档案部门又结合实际,编印手册,及时下发到基层,确保基层开展工作有章可循。
去年,省档案局在对脱贫攻坚档案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时,特别安排泸州代表乌蒙山区接受了采访,《四川日报》对泸州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人民日报客户端以《做脱贫攻坚战的真实记录者——泸州档案系统服务“决胜全面小康”观察》为题,报道了我市脱贫攻坚战以来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历程和成果。
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我市将继续强化“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继续深化局馆协同联动,做好泸州档案工作,将党管档案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档案治理效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泸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贡献泸州档案力量。
泸州市,重庆市江津区、永川区、荣昌区档案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形成川南与渝西档案工作跨区域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