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简放鹏
今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表彰了1982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以及1501个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我市有古蔺县委书记李万忠等5名个人,中共泸州市委员会等3个集体榜上有名。
近年来,泸州脱贫攻坚工作亮点纷呈。
泸州全民预防保健工作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泸州医疗扶贫经验在全省推广;叙永县被国家卫健委、原国务院扶贫办表扬为“全国健康扶贫工作突出县”;古蔺和叙永两县获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明显县奖;古蔺县乌蒙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列入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叙永县创建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县;泸州承办了全国东西部协作携手奔小康现场会,原国务院扶贫办发来感谢信予以肯定,等等。
脱贫攻坚打响以来,我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市之力实施脱贫攻坚,目前已实现3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2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高质量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胜利。
泸州高质量的“答卷”,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去年,《人民日报》刊登了《四川泸州保护好赤水河,带动绿色产业发展——一川清流助脱贫》;《人民网》等媒体转载了《为了最大的民生工程!泸州聚力攻坚克难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学习强国》刊登了《四川泸州:39.9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壮举》。
1、全国脱贫攻坚先进表彰:我市5名个人3个集体获奖
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表彰,我市有5名个人3个集体获奖。
此前,党中央决定,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表彰一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根据评选表彰工作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充分酝酿、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经综合评审、统筹考虑,最终确定上述获表彰名单。
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压实扶贫责任,落实脱贫攻坚双组长责任制和领导班子“一岗双责”制,强化市、区县、乡镇、村“四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市委书记、市长带头联系国贫县,各级建立起脱贫攻坚领导机构,形成“级级有机构抓攻坚、层层有干部抓扶贫”的工作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014年以来,通过市委全会作出决定、制定脱贫攻坚规划和实施意见、出台扶贫专项工作方案等方式,对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工作重点、主要举措、攻坚机制、项目支撑、保障措施等逐一进行明确,搭建起全市脱贫攻坚政策框架,完善了“识别—帮扶—脱贫—巩固”一体化工作体系,确保脱贫攻坚战打赢打好。
为了强化责任落实,我市层层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将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分解到区县、乡镇、村组、户,细化到行业、部门、人头,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以保障脱贫措施落实。
与此相应,我市强化资源要素整合,以保障脱贫质量。全市共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2亿元,设立总规模7.47亿元的4项扶贫基金,发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劵20亿元,累计发放扶贫贷款348.11亿元,保障了脱贫攻坚资金需求。
我市一手抓攻坚脱贫,一手抓成果巩固,带来了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升、贫困对象实现稳定脱贫两个变化。特别是我市实施“产业发展+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扶贫模式,让全市建卡贫困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底的2488元,增长到2020年的10301元,实现了“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家家有增收渠道,无劳力和弱劳力家庭吃穿不愁”目标。
在历年国家和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及评估中,我市脱贫质量得到考核组和第三方评估单位的高度肯定。在全省已开展的5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我市2016年、2018年、2019年、2020年4年综合评价为“好”,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市。
2、代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典型参展
让贫困户“搬得出”是第一步,还需要解决其“稳得住”的问题,即安居乐业的问题,这需要安居与乐业并重。我市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叙永县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作为全国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典型代表,制成沙盘模型参加北京“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向党的十九大献礼。这个安置点在解决贫困户“搬得出”和“稳得住”的问题上,有其独到之处。
从2016年底开始,依托古寨基础设施,叙永县江门镇开启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就地城镇化之路。与此相应,搬迁到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158户619人,生活和工作都在发生质的改变。
在该安置点内,王文君和妻子天没亮就起来了,一起打扫整个小区的环境卫生。
王文君原是叙永县江门镇青云村7组村民。以前,王文君一家住在山上,交通不便,老房子背靠大山,一下大雨,一家人都提心吊胆。过去,王文君一直盼望搬出去,但苦于经济实力难以实现。后来,王文君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后,统一搬迁到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搬迁带来了居住环境发生大变化——宽敞明亮的客厅、干净整洁的卧室,卫生间里安装了冲水马桶、厨房里用上了天然气,王文君一家感觉温暖舒适。
不仅如此,该安置点结合城镇化建设,配套建起了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还在周边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全民预防保健中心、居民培训中心,以及群众夜校、超市、停车场等便民设施,像城里一样生活方便。
据了解,全市“十三五”易地搬迁任务全面完成,已有7.8万贫困群众全部迁入新居,均做到“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条件优美”。
3、全国东西部扶贫 协作培训班选择泸州
2019年8月,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培训班开班,全国23个省份、13个城市相关负责人员近180人,来到古蔺县、叙永县进行一日现场观摩教学。
至于该培训班选择叙永古蔺的原因,原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扶贫协作处副处长张伟认为是看中了这两个县的浙川协作扶贫效果,即在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探索出较好的经验,让其他省市都来学习。
近年来,我市将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工作主线,依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将“工厂车间开进到村、就业岗位安置到村、增收门路拓展到村”,促进贫困群众就业脱贫。全市已建立扶贫车间26个,吸纳1202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据了解,我市的主要做法包括:实施“扶贫车间+就业脱贫”联结带动,即在贫困村开办扶贫产品生产车间,推动工业产品进村生产和农产品就地加工,既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产品附加值,又组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实施“扶贫车间+易地搬迁”联结带动,即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配套建成农产品种养产销一体化扶贫车间,促进搬迁群众通过车间务工、生产帮工、产业分工等方式实现稳定就业;实施“扶贫车间+产业园区”联结带动,即推动泸州老窖等国企对口帮扶3个贫困县,打造3条产业扶贫“长廊”和20个“产业扶贫新村+脱贫产业园”。
此外,我市还实施了“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车间+抱团发展”联结带动。通过上述措施,我市实现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农村贫困劳动者全部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我半年收入就有7000多元,个人年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提起就业扶贫的好处,在叙永县向林镇大岩村棉鞋厂上班的贫困户王玉说道。
家住大岩村6组的王玉,要留在家中照顾在向林小学和向林幼儿园读书的两个小女儿,家庭的收入基本上全靠在省外务工的丈夫杨廷贵。为了增加收入,王玉想在镇内打零工,但由于6组地处偏僻,务工机会较少。
后来棉鞋厂建成投产后,王玉在该厂务工,从去年4月起,每月收入1300元左右,不仅增加了家里的收入,还能就近照顾孩子。
4、在全国率先探索 健康扶贫“四个100%”
过去,由于农村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差、缺医少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一人得病,几代受穷”等现象普遍存在。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制约脱贫奔康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户数占48.70%、人数占33.46%。
对此,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全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保险、商业附加险、特殊医疗救助“四个100%”,解决了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与此相应,我市以健康扶贫专项行动为主线、开展“全民预防、医疗救助、提升能力、分类救治”四大工程,通过开展全民预防保健,为39.9万贫困人口进行全覆盖免费体检,让贫困人口“少得病”;健全医疗救助制度,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提升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让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实施疾病分类救治,让贫困人口“恢复劳动力”。采取上述措施后,我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
“我本来已经脱贫了,如果没有医保好政策,就有可能又成贫困户了。”石明飞说道。
石明飞现年58岁,是叙永县观兴镇沙田村4组村民, 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石明飞和爱人林凤洋养猪养鸡种烤烟,收入2万元,已经脱贫。
2019年11月,石明飞遭遇不幸,右膝盖粉碎性骨折,无法行走,送到观兴镇卫生院就医,该院为石明飞施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术。
住院18天,石明飞医疗总费用为2.59万余元,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1.7万余元,精准救助7000余元,医院救助减免445.12元等“一站式”报销2.47万余元后,个人自费1200余元。石明飞实际自付总费用的5%,减轻了其经济负担。
“这次住院费用多,我只花了少量的钱,就得到了手术治疗,感谢共产党。”医保扶贫政策让石明飞很满意。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6月3日,泸州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踏上新征程,我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