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1年07月01日

三线建设在泸州

长江液压件厂研发车间。

四川天然气化工厂建设现场。

火炬化工厂生产场景。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研发人员在讨论科研工作。

692厂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

1965年,抚顺挖掘机厂部分职工和设施设备搬迁到泸州建立长江挖掘机厂,主要生产机械式履带挖掘机、履带式起重机。图为工人在长江挖掘机厂金工车间制作部件。

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全景图。

上世纪七十年代,川南天然气勘探指挥部井场。

□ 本报记者 杜玉青 整理

位于江阳区茜草街道的“1965茜草工业记忆”遗址博物馆内,锈迹斑驳的机械静静“讲述”着几十年前那段有关三线建设的故事。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

三线建设的目标是:“在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和豫西)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当时设想,用三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在重点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武器与某些重要机械设备基地的同时,把泸州建设成为工程机械基地和火化工基地。

1964年秋,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白坚带领部计划司、矿山局和设计院的有关人员,从北京来到两江环抱的川南重镇泸州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带着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国务院“一定要把三线建设搞好”的指示,为“建设战略后方”选点。

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在泸州规划建设一座工程机械工业城。泸州是长江上游的历史名城,是联系祖国西南的枢纽,有天险长江运输线,上可至宜宾,下可达重庆、武汉、上海,有泸县、纳溪、合江三县天然的米粮仓,有丰富的地下宝藏天然气。

白坚一行到了泸州后,被泸州的地理条件吸引住了,特别是对作为未来泸州工程机械总厂的厂址——茜草坝颇感兴趣:茜草坝与泸州主城区仅一江之隔,有原泸州钢厂、泸州市第二机械厂、泸州市耐火砖厂、泸州通用机械厂等一批市属企业。这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交通一经投入,水陆运输比较方便;蓝田渡口吞吐量和今后利用蓝田机场运输,可形成立体运输渠道。考察团认为,这里是三线建设选址的最佳地点,当即选定茜草坝为总厂厂址。

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部署,茜草坝从1964年开始破土动工。1965年,北京起重机厂、抚顺挖掘机厂一分为二,上海工程机械厂派出一个车间,迁到四川省泸州市区长江南岸茜草坝,组建泸州长江起重机厂、泸州长江挖掘机厂、泸州长江液压件厂(简称“三长厂”或“长三厂”)。

尽管后来因种种原因,总厂的规划未实现,但泸州也以“长三厂”为主建成了当时在全国也属实力雄厚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

“长三厂”在泸州建设、发展的历史,融入了“长三厂”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也留下了无数建设者激情燃烧的岁月。听说要修建工业展览馆,原长江起重机厂后勤处处长李长海主动捐赠了不少宝贵照片。他希望通过这些藏品,让人们知道这段历史,给后代以启示。李长海说,“三长”的记忆不是个人的,是整个泸州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三线建设在泸州留下的“足迹”远不止“长三厂”。

国家三线建设对泸州地区的布局主要涉及1983年省辖泸州市成立以来现有行政区划范围内的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合江县、叙永县。其中,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为那个时代三线建设在泸州地区安排的重点。泸州人耳熟能详的255厂(又名泸州化工厂)、692厂(又名川南机械厂)、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就位于这些区域。

三线建设为地处西南长江上游,历史上以农业、酒业和商贸业为主的泸州奠定了工业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从那时起,泸州才被称为化工城、机械城。

几十年下来,化工、机械和天然气能源开采等三线建设时期的建设,已经成为泸州工业发展的起点,并为泸州未来的发展继续提供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