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1年07月01日

泸顺 起义

奏响中国共产党武装起义的先声

泸顺起义驻军营地旧址。现位于中共泸州市委党校内。

领导泸顺起义的杨闇公(右一)、朱德(左二)、刘伯承(右二)、陈毅(左一)四人画像。

刘伯承,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国民革命军暂编十五军军长。

泸顺起义战场旧址——龙透关。

□ 本报记者 杜玉青 整理

为了配合北伐战争,杨闇公、朱德、刘伯承、吴玉章、陈毅等于1926年12月初领导和组织了著名的四川泸(州)顺(庆)起义。这次起义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在四川军阀部队中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起义。

1926年7月以后,中共重庆地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北伐战争的进展,迅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军事运动方面。当时,在泸州、顺庆(今南充)等地,党的军事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工作都建立了很好的基础。

1926年8月,中共重庆地委分析了军事运动的现状和发展的可能性,萌生了在川中“扶起朱德、刘伯承同志,造成一系列军队”的战略设想,并初步拟定了在顺庆、泸州、合川发动军事起义的方案。

1926年11月中旬,杨闇公、刘伯承、朱德等在重庆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起义。12月1日,泸州首先发动起义。12月3日,顺庆起义接续展开。刘伯承在顺庆就任起义各军总指挥。

泸州、顺庆起义爆发后,因泸州起义军内部发生变化,杨闇公、朱德、刘伯承、欧阳钦等在1927年1月中旬召开了军委会议,决定派刘伯承立即到泸州统一指挥、整顿起义军,以稳定军心和改造部队。

1927年1月下旬,刘伯承到达泸州,立即采取措施,对起义部队进行全面整顿。期间,刘伯承开办了“泸纳军团联合军事政治学校”和“泸县国民师范”,由共产党员和“左派”人士担任教员,加紧培训基层官佐和革命骨干。通过对军政、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一系列整顿,泸州气象一新。

革命军的发展,使国民党右派和四川军阀“寝食难安”,视为“肘腋之患”。1927年3月31日,军阀刘湘在重庆制造了“三·三一”惨案,大批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四川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这时的泸州既成为坚持革命的中心,也成为敌人围攻的主要目标。

为了保卫泸州,城内市民和各界在党的领导下,动员了运输、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物力、人力,成立了守城队、慰劳队、宣传队等,支援和协助部队守城。在发给官兵的蓝布雨伞上,写着“革命军人,伟大力量,以一当十,其势自壮”16个大字,激励官兵的作战意志。

1927年4月下旬,敌军组织“敢死队”数百人从陆路猛攻龙透关。战事紧急,刘伯承亲临龙透关阵地指挥,连续三次打退敌军。5月,刘伯承分析处境后,为保存革命实力,决定撤离。

从1926年12月到1927年5月,泸顺起义历时半年多。起义虽告失败,却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新蜀报》称之为“惊破武人之迷梦,唤醒群众之觉悟,影响川局,关系至巨。”

1927年7月中旬,周恩来在汉口召集朱德、吴玉章、刘伯承、黄慕颜等人开会,讨论泸顺起义军的善后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随后,泸顺起义的领导人朱德、吴玉章、刘伯承、陈毅等转赴江西,参加领导南昌起义,走上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新的道路。

有学者指出,泸顺起义奏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起义的先声,为南昌起义的发动和人民军队的创建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开国上将萧克将军也曾说,泸顺起义是南昌起义的一次预演。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这样评价泸顺起义:“泸顺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力图掌握武装的一次勇敢尝试,是牵制敌人配合北伐的重大军事行动,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四川的革命运动的发展,成为党在大革命时期争取改造旧军队的一个范例。”

历史证明,在泸顺起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必然历程和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