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玉青 整理
盛夏时节,忠山之巅,绿树掩映下的忠山亭,更显古朴庄严。99年前,也是在同样的季节,一群青年齐聚亭内,商讨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泸县支部。这是四川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省内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缘何出现在泸州?这还得从恽代英来泸州说起。
1921年,四川陆军第九师师长兼川南道尹杨森在其“推行新政,建设新川南”的口号下,在道署所在地泸县(今泸州)施行包括教育在内的一系列趋新运动。经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之一的泸州人陈愚生(陈淯)推荐,恽代英受聘担任川南师范学校的教务主任。
同年10月底,恽代英和李求实从武汉乘船,顺江而上,一路风尘,一身青布长衫,迈进了泸县川南师范学校的校门。这时的恽代英,虽然只有26岁,却已经从进步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了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及宣传者,是全国青年学生向往的人物。
1922年,恽代英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他进一步从人事制度、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学校进行改革,发起“学校共有运动”,先后聘请卢斌、唐际盛等具有新思想的教师到校,解聘了一些顽固守旧的庸儒。同时,他还鲜明地提出“师生平等”“择师运动”“经济公开”等口号。一系列改革,深得学生拥护。
恽代英以川南师范学校为基地,影响带动其他学校,并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大力提倡新文化,发展社会教育。他不仅在校内成立“学行励进会”,通过进步书刊启发学生革命觉悟,而且在1921年底,组织了30名师生组成“寒假旅行讲演团”。该讲演团从1922年1月上旬开始,行经隆昌、内江、自流井、富顺、南溪、宜宾、江安、纳溪、合江等地,历时一个多月,行程千余里,讲演20多次,使川南成千上万的民众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同时也让师生们体验了普通民众的疾苦,为川南地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为了将川南的革命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在指导师生们学习革命理论的同时,恽代英积极在进步青年中培养骨干力量,为成立广大青年强有力的组织进行精心准备。
1922年5月28日,在恽代英的安排布置下,余泽鸿、张霁帆、曾润百、陈江、陈泽煌、李元杰6名学生在泸州城西的忠山凉亭内,秘密召开青年组织成立会议。恽代英庄重宣布,社会主义青年团泸县支部成立。
同年9月底,从上海回到泸县后,恽代英根据团中央的指示,将泸县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扩展为地方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1月3日,泸县地方社会主义青年团给团中央高君宇写信,请求关于团地方执行委员会的一系列问题。经恽代英介绍,泸县地方社会主义青年团与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建立了联系。1923年1月27日,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在北京召开第27次会议,正式议决承认泸县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为其直接领导下的地方团组织。
有了团中央的指导,泸县青年的革命活动更加有力地开展起来,其影响辐射川南,为中共党组织在川南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泸县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因为恽代英的培育,很多人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川南各县革命活动的中坚力量,也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的革命人才。
正如郭沫若所说:“代英在四川泸县做过师范工作,四川的青年受他的影响,因此也特别多。在四川那样的山坳里,远远跑到广东去报考黄埔军校的青年,恐怕十个有九个是受代英的鼓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