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0年11月23日

我市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多点发力 双向发展跑出加速度

□ 本报记者 罗森波

11月16日,包括泸州在内的川南渝西10市(区)签订协议,将在媒体宣传、舆论引导、理论社科、网络治理、文明创建、文化旅游等方面联动互动;11月1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践教学基地(泸州永川)签约;10月19日,川渝两地房地产展示平台在泸州上线,川渝两地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域房地产项目和房源信息共享。

一个个大动作,彰显了泸州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力度和深度。

11月17日,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泸州已经形成向成渝双城发展、双向发展格局,以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

泸州全面融入成都和重庆两个“极核”

通道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果多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要抓两头、又要带中间,在做强做大重庆、成都两个“极核”城市的同时,还需要若干个“城市点”作支撑,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推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泸州欲做这些“城市点”之一,主要路径是加强规划对接、政策衔接、功能连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重要增长极核心区,带动川南渝西地区发展,有效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

破题之举是全面融入成都和重庆两个“极核”。

时间回到2018年10月31日,成都市党政代表团到泸州考察,双方签署《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综合交通走廊建设、深化物流合作、打造开放发展平台、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干部人才交流等成为两地共同推进的事项。

今年7月20日,泸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成都考察,双方又签署了《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意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平台建设、生态环境、市场体系、公共服务6大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努力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极核城市引领发展、泸州支点城市协同发展的格局。

如果说签署协议是合作的开始,那么推动落实就是合作的深化。

近年来,成都国际铁路港与泸州港充分发挥铁路和水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及组合效应,共同创建全国首批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蓉欧+泸州港”号西向班列稳定开行;成都豪能汽车同步器系统泸州智能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成都富森美家居在泸州科维商城顺利开业;成都、泸州、宜宾与广西钦州共建的川桂国际产能合作园区顺利开园;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设立泸州分中心,泸州挂牌企业达236家;两地医保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顺利推进……从通道建设到产业发展,再到公共服务,泸州与成都的合作成果越来越多。

再看与重庆的合作。

2018年以来,泸州与重庆毗邻地区签订系列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备忘录。今年4月7日至8日,泸州市党政代表团赴重庆荣昌区、永川区、江津区开展交流合作,分别与三区签订了2020年行动计划,旨在加快同毗邻地区合作发展。7月2日至3日,泸州市党政代表团再赴重庆学习考察和交流合作,与重庆市江北区、重庆市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交通局签署了融合发展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目的是加快形成泸州向重庆发展的格局。

同样,近年来,泸州与重庆在交通、产业、开放、生态环保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成效。11月16日上午10点,张贴着“朱沱—云锦”线路牌的公交车从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缓缓驶出,往泸县云锦镇方向驶去。这是川渝首条跨省双向对开的“省际公交”,设23个公交站点,惠及25万余名群众。“和以前相比,简直方便多了。”74岁的朱沱镇新民村村民李洪武感慨,只花1小时就能到泸县找老朋友喝茶聊天,饭点到了,坐个公交就能回家了。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