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0年04月15日

纳溪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竹林“生金”有门路 生态资源变财源

林下种植户冯再国夫妇在晾晒大球盖菇。 廖胜春 摄

□ 金其云 廖胜春 本报记者 张婷

“冯老板,请帮我采摘20公斤鲜菇,下午过来取货。”4月12日,纳溪区白节镇高峰村7组大球盖菇种植大户冯再国带着工人采收大球盖菇。去年10月和今年2月,冯再国先后在流转的楠竹林下种植40亩大球盖菇和40亩竹荪菌种,目前大球盖菇和竹荪进入采收高峰,预计年收入达100万元。

冯再国依托家门口丰富的楠竹资源,做大做强林下种植文章,让竹林“生金”,这是纳溪区抢抓机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成一产优、二产强、三产精的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样板的一个缩影。

依托竹林资源 二次创业林下种植

冯再国今年46岁,先后在建筑、竹片加工等行业打拼。几年前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口尝鲜美的凉拌木耳、竹荪鸡汤后,触发了冯再国林下种植的念头。

“别人搭建大棚栽种木耳、竹荪、羊肚菌等都能赚钱,我家门口的数万亩楠竹林是天然的种植大棚,发展林下种植肯定有‘钱’景。”冯再国说,村民们加工竹片留下竹宵、竹灰等下脚料是培育菌菇、竹荪最佳原料,就地取材成本低。

2017年初,冯再国流转家门口的30亩楠竹林,成功试种红木耳,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什么品种风险小、什么品种挣钱快,就种什么品种。冯再国先后成功试种了木耳、竹荪、羊肚菌、大球盖菇等食用菌,既管护增肥楠竹、增加楠竹产量,又通过食用菌种植增收。

“还有半个月我的竹荪就大量出土了。”冯再国在竹荪种植基地,随手捡起一个头特别大的竹荪,用手机拍照发微信朋友圈。他说,3年前,在广东、深圳等沿海城市打工的亲戚朋友春节回家,他用新鲜竹荪蛋炖鸡招待他们,他们品尝后觉得味道非常好,就带了不少竹荪蛋回去。没想到,竹林山珍美味一传十、十传百,不少商家和客人纷纷通过快递、电商等订购新鲜竹荪蛋。他的林下产品逐渐在东南沿海城市打开了销路。

依托互联网、电商等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冯再国的林下“山珍”俏销周边市场和省内外城市。“客户来电想吃新鲜竹荪、菌菇,我就立即备货托运。”冯再国说,除销售鲜竹荪和鲜菌菇外,他还通过烘制、晾晒等方式制作干竹荪和盐水菇,保障一年四季“山珍”产品不断货。

背靠产业园 抱团种植增收致富

白节镇高峰村及周边楠竹面积近10万亩,土壤、气候等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种植。2019年初,纳溪现代竹产业示范园区项目落户高峰村。该项目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整合资金投入和配套科技支撑,强化政策扶持,创新“基地+养殖户+合作社+市场”模式,推进“基地种植-深度加工-生产废料-林下种植-回归竹林”的竹林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生态种养产业,带动示范园及周边村民种植养殖增收。

白节镇高峰村4组村民张治国返乡创业办起农家乐,同时,把发展目标转向林下种植养殖。2016年,张治国出栏林下鸡3万多只,收入30余万元。2019年,张治国抓住纳溪区建设现代竹产业示范区的机遇,联合周边村成立翠竹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150多亩楠竹林,套种竹荪、大球盖菇和中药材,走上了林下种植养殖增收致富路。

背靠产业园,在政策扶持和项目的支撑下,冯再国和张治国种植基地的产业路四通八达,发展林下种植业的信心更足。于是,他们因地制宜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100多名村民种植增收和就地就业。

“把家里的楠竹林流转给基地搞种植,每年可以收取4000多元流转费,空闲时在基地打工,每月还可以挣2000多元。”白节镇高峰村村民邓隆明说,和他一样农闲在基地打工的村民有60多人,采收高峰期有100多人。

山有千竿翠,价值“万两金”。纳溪区现有竹林面积近95万亩,2019年,纳溪区竹产业实现产值50.03亿元,助农人均增收3677元,先后荣获“中国特色竹乡”“全省竹林风景线建设先进单位”和首批“四川省现代林业示范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