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病房条件受限、设备缺乏、物资紧缺,14名医护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此起彼伏的监护仪鸣响声中抢救危重症患者。“趴着睡”的治疗方式,是医疗队医生给病区患者开出的特别医嘱。此举有效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使肺及气管内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得到良好引流,减少了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可以改善心肺功能。
在武汉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每四人中就有一个是在方舱医院接受治疗的,方舱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舱”。20名泸州医护人员见证了汉阳国博方舱医院从使用到休舱。
2月13日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十病区还不是新冠肺炎患者收治病区。当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名医护人员来到这里后,十病区开始履行它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使命。泸州的白衣战士们,随身携带工作服、洗手液、口罩、隔离衣、防护服、面罩、护目镜等物品,带上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设备——体外膜肺氧合,备足“武器”助力战“疫”。
在十病区,医护人员组建团队,负责病区管理,制定更新20余个感控方案。他们夜以继日,分批分区域分时段工作,最长的一天工作近十个小时,没有一人轮休过一天,前后收治了80多名确诊病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武汉的日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泸州89名白衣战士治愈出院数百名确诊患者,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占了近一半。同时,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进驻人员“零投诉”……
守望相助
千里驰援的情意绵长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医院、酒店,队员们两点一线生活,不外出、不串门、不聚餐、不摘口罩交流,看似枯燥无味的日子,温暖人心的瞬间每天上演。武汉当地一名护士妹妹看见医疗队来了,激动得热泪盈眶:“确实熬不住了,但听说川军来了,无比喜悦,感觉有了希望。”
汉阳方舱医院休舱前一天,泸州医疗队20名队员写下请战书:继续到其他医院工作。“当地的医护人员太累了,我们能多工作一天,他们会轻松一点。”最终,医生杨云满、刘路,护士余倩、龚太康转战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继续战斗。
不远千里到武汉,队员们不仅给予武汉当地医护人员希望,也给予更多的患者和家属希望。他们是救死扶伤的专家,还是护工、清洁工、送餐员,为患者治疗、抽血、输液、发药、送饭、喂饭,给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擦拭身体、陪伴聊天。队员们带着患者练习呼吸操、练中医养生功法八段锦、为不能进食的患者自制“暖心营养餐”……60多岁婆婆双目失明,90后男护士刘西焱给她喂饭、喂水。“你们从四川来,背井离乡,让我们感动。”73岁的刘爷爷想唱一首《小燕子》,感谢医疗队员们对他的精心照顾和护理。患者申某感谢医疗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正因为你们的鼓励,才有了我们战胜病魔的勇气,并看到了希望。”
守望相助,情意绵长。武汉人民医院东院区致战友的感谢信中写道:每一位为武汉拼过命的白衣战士,都被铭记:惊心动魄与力挽狂澜的医者担当,书写在武汉的大地上,书写在生死的最前线,汇聚成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彰显出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给湖北武汉人民带来了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
那个寒冷的冬天成功被逾越,阳光明媚的春天如期来临。“以前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为我们负重前行,这次我们也为武汉负重前行一次!”出发时寒风萧萧冬未尽,归来时已春华正浓花满枝。
泸州的89名白衣战士慎终如始,不辱使命,在武汉大地书写川鄂同心战“疫”的动情故事,彰显着泸州人的“硬核”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