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0年04月09日

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

泸江“小区域”合作助力成渝“大区域”发展

□ 本报记者 简放鹏

长期以来,“川渝一家亲”加上邻居关系,泸州江津两地合作颇有历史渊源,使得两地共同唱好“双城记”,协同建好“经济圈”,以“小区域”合作,助力成渝“大区域”发展水到渠成。

泸江“好邻居”+“一家亲”

“川渝一家亲”加上邻居关系,让泸州江津两地的城市品质相似。

论区位优势,江津是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泸州是大西南融入长江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论城市底蕴,两地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论人文旅游,从泸州市合江县的自怀原始森林穿越到江津四面山,是一条被全国驴友称为五星级的穿越路线。泸州人爱到四面山避暑,登爱情天梯,游中山古镇,喜欢吃江津米花糖。江津人爱拜合江法王寺,游尧坝古镇,喜欢吃黄粑,品尝合江荔枝。

两地在生活习性方面都能找到共同点,都出产柑橘青果,就连江津滨江路和泸州滨江路都长得有点“像”。特别是江津石蟆人的口音和合江人的口音一样,到江津其他乡镇,会被认为是合江人。

相同的优势产业——美酒,泸州有泸州老窖、郎酒,江津有江津老白干、江小白,让两地“感情深”;都有长江上的大港口以及“公铁水空”多式联运,让两地从内陆腹地跻身于开放前沿。

相似的城市品质,让泸州与江津走得更近。远有抗日战争时,泸县、江津等地民工挥汗如雨同建蓝田机场,近有毗邻乡镇治安联防惩恶扬善。两地均有人到对方镇上买房居住,合江白鹿牛灯、傩戏等民间文艺团体经常到江津塘河、石蟆表演,送上“精神食粮”。

泸江的四次“牵手”

随着建设长江经济带、川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陆续出台,四川省委、重庆市委提出把合江、铜梁、潼南三个县作为川渝合作的示范区。

作为川渝合作的桥头堡,2016年,合江县与江津区签订了友好合作战略协议,举办了“川渝合作示范区——合江县白鹿镇江津区石蟆、塘河镇区域合作研讨会”,这是落实该协议的具体行动,又让两地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18年6月,泸州与江津签署了推进沿江开放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交通、产业、旅游等方面“打联”:在交通上,两地升级改造G353合江-江津段等,打通两地毗邻地区“断头路”;在产业上,探索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加强两地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链互补;在旅游上,加强福宝景区和四面山景区互促互动,建设无障碍旅游区。

同年9月,泸州、江津、遵义三方携手,拟修建途经江津、合江、赤水、叙永四地的渝赤叙高速公路等,共建渝川黔毗邻地区经济走廊。

今年,江津与泸州决定,共同唱好“双城记”,协同建好“经济圈”,以“小区域”合作,助力“大区域”发展,即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体化发展。

从四次“牵手”来看,两地合作的范围在扩大,力度在加强。两地共享机遇,共谋共赢。

共建中国康旅“金三角”

由于江津毗邻重庆主城和长江黄金水道,位于川渝黔二省一市交界处,既是重庆向西与成都,也是重庆南下与贵州、广西开展战略合作的战略枢纽和门户节点。

这决定了江津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不仅要突出融入主城区这个重点,还要发挥联结川渝黔的功能加强区域合作,把渝西、川南、黔北等“三兄弟”拉到一起发展。

如何加强区域合作?泸州市决咨委副主任贺元成、江津区决咨委主任王忠德认为,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江津、泸州、遵义等地可联手打造中国康旅“金三角”,作为“破题”之作。

随着江习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即将开工的渝泸北线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为共建川渝黔康旅“金三角”奠定了重要的交通设施条件。

由于川渝黔康旅“金三角”涵盖江津四面山、合江佛宝、赤水国家竹海森林公园等7个景区,加之江津、泸州、遵义等毗邻地区聚集了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古镇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为打造川渝黔康旅“金三角”增添了新的功能,也让这个合作可取得1+1>2的成效。

“抱团”经营南向开放通道

虽然不沿边、不靠海,但泸州是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所拥有的口岸——泸州港,成为泸州做好水运口岸经济+对外通道,开启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利器”。

从泸州遵义牵手,提出发挥泸州长江黄金水道直通长江出海口和遵义南下两广“咽喉”的区位优势,以及泸州南宁的“至少在港口方面合作空间很大”,甚至有防城港、红河河口看好与泸州港的合作,都说明一个道理:拥有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四川第一大港口泸州港以及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是泸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最大优势。

口岸是对外开放,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平台。通过口岸与对外通道的建设,泸州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和城市深度发展、深度融合。发挥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和泸州港的平台优势和制度优势,把泸州港作为成都的港口,可扮演好“泸州港是成都迈向国家中心城市一只脚”的角色。

作为重庆市物流通道的“南大门”,年吞吐量2000万吨的珞璜千万吨级长江枢纽港,实现港口、铁路和公路等多式联运,做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对接,为江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7年,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一条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陆海贸易新通道由此开辟。在这条被喻为“国际灵渠”的新通道上,钦州地处广西沿海中心位置、“雄踞”南下通道中间关键节点,吸引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加入其中。

钦州港是我国中南、西南地区面向东盟最近的出海口,其航线已覆盖亚洲所有重要港口,通过新加坡等地的港口,便可与全球主要港口联通。

“对接东盟,物流天下”,随着南向通道优势效应不断释放,该港口作为钦州市建设“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陆海枢纽城市核心资源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这个一线门户地位的凸显,体现在仅7个月时间,成都、遵义、泸州、江津等地开行了到钦州铁海联运班列或测试班列。但要做到常态化运行,需要解决有无充足货源运输的问题?

从货物的对流来讲,要保障每周一列班列“有货出去有货回来”,凭一市之力很难做到。对此,遵义市商务局外贸科(口岸科)科长陈守强谈了一个思路:遵义、泸州“抱团”经营到钦州的铁海联运班列。两地串联起来,大方向是合作,共同经营,共同组织货源,让双向流动的班列装满货物不返空。只有降低了物流成本做到了赚钱,班列才能运行长久。

把这个思路推而广之,还可将川渝黔桂所有开行到钦州铁海联运班列的兄弟市州整合起来,如深化泸州与江津在水水、铁水以及公水方面的联运。

之所以提出“深化”,是因为江津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开拓市场提供更广阔的腹地,区内专业市场也借助良好的产业发展趋势、区位优势、多式联运基础,实现了外贸货源在此集结。两地联运深化,可推动泸州-江津-钦州、防城港的南向开放通道建设,做优泸州南向通道。

正如贵阳传化公路港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姜峰所言,这个班列不能只看到泸州、钦州两个点,而要考虑整条线上的点,把其作为带动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经济发展的大事,让沿线城市受益。有了这样的动力,通过政府引导,采用市场化手段经营,就能加速催生“物流+产业”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