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独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3月27日,天下着小雨。65岁的温帮文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拿着鲜花,吃力地踏上泸州市烈士陵园的长石阶,缓缓走到烈士邓义和的墓碑前,躬身放下鲜花。耳畔,响起他专门为邓义和点播的《十五的月亮》音乐。渐渐地,温帮文的眼眶湿润了。
“老弟啊!要是你还活着,也一定和我一样都有孙子了,一家人也过着幸福的生活吧!”每年在邓义和墓前,温帮文总有说不完的话。看着眼前的墓碑,往事再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1982年7月13日上午,刚下班的温帮文路过位于龙马潭区小市的二轻技校,突闻校内传来救人的呼喊声。温帮文立即寻声冲进围观的人群。这时,两名落入化粪池的市民已被托出47公分见方的洞口。
“池子里面还有两名解放军!”此时,营救市民的解放军驻泸某部副指导员陈太江、代理排长邓义和在救人时因吸入大量硫化氢气体,已昏倒在粪水里。“救人要紧!”温帮文没有丝毫犹豫,跳进化粪池,先后救出了陈太江、邓义和两人。但最终,陈太江、邓义和因中毒严重,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随后,两人被追认为烈士,邓义和的遗体安葬于泸州市烈士陵园,陈太江的遗体被家人带回老家安葬。
从此以后,温帮文每年清明节都会到泸州市烈士陵园看望邓义和这位“战友”,至今37年,风雨无阻。在他看来,他和陈太江、邓义和两人虽然素昧平生,但一起经历过生死考验。这份经历、这份情感值得他铭记一生。
“当时他们都好年轻啊!邓义和27岁,陈太江29岁,而我28岁,我们就像三兄弟一样。”温帮文说,他们曾经历过战争,没想到和平时期为了救人,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每当想起年轻的“战友”,温帮文总会情不自禁。现在,除了每年清明节的悼念,他还会时常给小孙子讲起当年这一救人的故事。而在小孙子心里,爷爷和两位烈士一样伟大。
一束鲜花、一首自己最喜爱的音乐,代温帮文寄去哀思。“有生之年,我还会每年坚持去看他。”如今,由于身体原因,温帮文的行动已很吃力,但老伴陈明荣却非常支持他。“要是有一天你动不了啦,我就替你去看望邓义和烈士,我去不了啦还有孙子去。”这份“生死之交”,温帮文一家将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