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懿 本报记者 朱虹
当视频连线里看到刻有“诸培松烈士之墓”金色大字的黑色墓碑那一刻,诸亚平从视频里看到在江苏溧阳的弟弟诸广平摘下眼镜,头略略低下,单手撑住额角,一阵沉默。眼圈发红止不住溢出热泪的他知道,弟弟和他一样心潮澎湃——经过漫长的寻找,他们终于找到了爷爷的长眠之地。
4月2日下午5点,清明节前夕,泸州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杜文桢通过微信视频主持了一场云祭拜,让远在上海的诸亚平夫妇和在江苏溧阳的诸广平第一次为爷爷扫墓。隔着屏幕,诸亚平夫妇和诸广平对着爷爷的墓碑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去年底才通过网络找到爷爷墓地的诸家两兄弟今年清明节自驾到泸州扫墓的计划不能实现。不过,云祭拜总算是圆了他们的心愿。诸亚平说:“感觉很不一样,因为我爷爷在老家这边什么也没有留下来,所以每年祭扫时只能在祭品上写上他的名字。”
在诸家两兄弟的记忆里,爷爷只是“诸培松”这三个字。“这是你爷爷,在外打仗牺牲了,没有回来。”父亲总是这么对孩子们说。今年清明节,这个被长辈反复念叨、总是写在祭品上的名字,第一次不再只是三个字,而是有了沉默的实体,出现在亲人们眼前。这一年,诸亚平已经50岁了。
诸培松烈士之墓的墓碑下方,有两行字:诸培松,江苏南京人,泸县四区工作队队员。翻阅泸州市烈士陵园的烈士档案,关于诸培松烈士的记载只有寥寥数字。
新中国成立后,诸培松告别未婚妻,考入二野军大,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二三部队三团三营七连。1950年2月21日,诸培松在牛背石遭遇欧祥麟率匪部袭击牺牲。
等着诸培松回家成亲的亲人,等来的,是他牺牲的消息。诸亚平说,爷爷老家在江苏溧阳,是家中独子,牺牲时没有留下孩子。太奶奶领养了父亲,并过继到爷爷名下。
从诸家两兄弟记事起,家里人一直在寻找爷爷的长眠之地。诸亚平的父亲很想找到养父的安葬地,但由于不识字、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仅凭烈士证明书上“诸培松同志在四川沪县战斗中牺牲”的微弱线索等因素,“沪”与“泸”一字之差,兜兜转转了这么多年,直到去年才有了结果,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想到父亲去年听说找到墓地时的激动,嚷着一定要去看看,再想想自己看见墓碑那一刻的难以自持,诸家两兄弟有些庆幸,这次云祭拜并没有告诉父亲。
对于千里之外的川南城市泸州,诸家两兄弟以前只知道这里有泸州老窖。在得知爷爷安葬在泸州市烈士陵园后,他们对泸州有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他们开始在网上查找关于泸州的信息,甚至规划了自驾路线。两兄弟约定,明年清明一定要把父亲带到泸州去祭拜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