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希 本报记者 简放鹏
近1个月来,我市划分粮油生产、经作、植保植检等服务类别,组建市级“田间服务小分队”17支78人,“包干到底”服务7个片区。各区县、乡镇相应成立基层“田间服务小分队”,共同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经营场地,蹲点在农村服务春耕生产,做到了“抢农时保春耕促生产”,为全市实现“今年种植粮食面积稳定在595万亩、总产量230万吨”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场教学让农户学得快
“高粱‘1525’移栽技术,不仅有利于中后期田间管理和套种其他农作物,还有利于通风导光、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产量。”3月中旬,在龙马潭区特兴街道幸福村高粱种植基地,该区“田间服务小分队”队员之一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徐超,正向农户们介绍高粱种植新技术。
当天,龙马潭区高粱移栽及机械播种技术培训在幸福村举行。40余户农户参加了高粱种植的浸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栽培和管理技术的培训,以及高粱“1525”宽窄行移栽技术和人工式播种机播种新技术的培训。此次“田间课堂”旨在促农增收致富。
“课堂”上,高粱种植户带头人刘辉全一边听取农业技术推广员讲解,一边实际操作“1525”宽窄行移栽技术:用绳子定位、用竹竿丈量,每行间距1.5尺(50厘米)移栽高粱,种2行高粱后预留2.5尺(83厘米)宽行套种其他农作物。
“这种新方法好。我们可以在预留的宽行里种植土豆、大豆、蔬菜等,既得到了高粱,还有其他收成。这种现场教学,我们学得快,又顶用。”刘辉全高兴地说。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对种植高粱更有信心了,接下来我会多种植高粱,多找点钱。”高粱种植户杨和莲说。以前,她家土地都是种玉米,在农技员的指导下改种高粱后,收入翻了一番。
“像这样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我们年年都开展。今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前段时间主要是利用微信、QQ等方式进行线上指导。”徐超介绍说,在龙马潭区调整为疫情低风险地区后,该区农业农村局着手开展现场指导,后期还将跟踪解决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障群众种植收益,实现增产增收。
1个月现场解决问题58个
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市“田间服务小分队”利用返乡人员在家的时机,联合乡镇干部、第一书记、村组干部到农户家中,宣传各项奖补政策,提示农户及时储备春耕生产各项物资,发动群众投入到粮食、蔬菜、水果等生产当中。
结合现有的统计台账,我市“田间服务小分队”到基地一线、田间地头,掌握了解水稻、高粱、小麦、玉米等计划种粮面积,实地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走访调查种植大户、专合社、家庭农场、经营门店等运转和贮备情况,摸清“家底”,完善和更新各类统计台账。
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7个全部复工,农业系统统计的农业企业复产600多家,复产企业达产率为96.6%。
我市“田间服务小分队”围绕科学种植、田间管理、施肥技术等内容,通过分散式培训、现场讲解、实地操作等方式,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将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同时,积极宣传病虫害防控知识,在田间地头摸清草地贪夜蛾、柑橘黄龙病等病情虫情,制定完善病虫害防控的应急预案,以达到“家家懂识别、户户会防治”的目标。
同时,我市“田间服务小分队”向服务群众和企业发放“战疫情、保春耕、促生产”服务联系卡,凡是在春耕生产及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服务群众和企业可通过服务联系卡,联系“田间服务小分队”。“田间服务小分队”第一时间到现场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由“田间服务小分队”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定期汇总报请市农业农村局协调解决。仅1个月时间,我市“田间服务小分队”现场解决问题58个。
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市农业农村局“田间服务小分队”分散开展高粱种植、生猪养殖、龙眼嫁接等技术培训,加强对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防控,重点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一对一”服务,加速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尽快为农业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