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0年01月15日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年度目标任务

——我市推进2019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观察

古蔺大寨苗族乡富民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

合江县尧坝镇易地扶贫聚居点。

叙永县石厢子彝族新村。

□ 本报记者 简放鹏

去年,我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围绕“2.8万贫困人口脱贫、14个贫困村退出,古蔺县、叙永县摘帽”的年度目标任务,突出攻坚重点,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工作责任,创新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会扶贫工作措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高质量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产业扶贫 入股分红让贫困户有了“甜蜜的事业”

赤水河流域甜橙种植面积20万亩,如何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甜橙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甜蜜的事业”?

“甜橙还没挂果,分红已进腰包。”提起分红一事,古蔺县马蹄镇兰花村二组贫困村民陈相昭记忆深刻,他将自家荒废多年的80亩荒山和10亩田地入股甜橙种植专业合作社,立即获得了3万元的现金分红。每年仅靠这一项,陈相昭一家5口人的人均纯收入就达到脱贫标准。

入股先分红只是开始,增收的好日子还在后头。3年后陈相昭家的甜橙挂果,他可参与销售利润分红,每年收入可在10万元以上。

古蔺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黄杰说,土地入股参与产业分红,甜橙专合社按照荒山地、土地、田地3类,分别给予农户每亩每年300元、600元、800元的分红,提高了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

在马蹄镇马岭村,一片300亩的种植基地专为33户脱贫困难户打造。扶贫资金投资,贫困户分红,实现稳定增收。“按每亩产3000斤、每斤3元算,每户每年可收入4.5万元。”马蹄甜橙专合社理事长李先华介绍说。

对此,市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黎秋刚认为,针对各类贫困户建立一系列利益联结机制,把务工薪金、土地租金、扶贫基金、分红股金让利给贫困户,让贫困户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这个利益联结机制已产生效果。目前,古蔺、叙永两县共有58713户参与甜橙种植,其中贫困人口达到2.4万人。

近年来,我市抓住区域主导产业,以发展新型农业产业为抓手和切入点,引入旅游业、加工业、电商等新型业态,以产业带动就业,以项目带动创业,做到了“以大带小,以短养长”,使农村劳动力通过产业脱贫,实现了群众持续增收、脱贫奔康。

就业扶贫 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培训班选择泸州

去年8月29日,在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培训班开班之前,承担东西部扶贫协作任务的全国23个省、13个城市的180多名相关负责人,到古蔺县、叙永县进行一日现场观摩教学。

对培训班选择叙永县、古蔺县的原因,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扶贫协作处副处长张伟说,是因为看中了这两个县的浙川协作扶贫效果,即在就业扶贫、产业扶贫中探索出了较好的经验,让其他省市都来学习。

近年来,我市将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工作主线,依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将工厂车间开进到村、就业岗位安置到村、增收门路拓展到村,促进贫困群众就业脱贫。

据了解,我市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实施“扶贫车间+就业脱贫”联结带动,即在贫困村开办扶贫产品生产车间,推动工业产品进村生产和农产品就地加工,既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产品附加值,又组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加收入。

二是实施“扶贫车间+易地搬迁”联结带动,即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配套建成农产品种养产销一体化扶贫车间31个,促进搬迁群众通过车间务工、生产帮工、产业分工等方式实现稳定就业。

三是实施“扶贫车间+产业园区”联结带动,即推动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企对口帮扶3个贫困县,打造“产业扶贫新村+脱贫产业园”。

四是实施“扶贫车间+资产收益”联结带动,打捆使用资金,集合建成扶贫车间固定资产,采取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交企业使用,产生的收益按投入比例分别向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实现村户双赢双收益。

五是实施“扶贫车间+抱团发展”联结带动,即着力推动扶贫车间通过“飞地”建设、“抱团”生产等模式壮大规模,扩大对贫困户劳动力的就业覆盖。采取“大村带小村”的模式,各村共同出资建设扶贫车间,所投入资金按股份分红,既推动了地方产业发展,又壮大了贫困村集体经济。

“我2019年半年收入就有7000多元,个人年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提起就业扶贫的好处,在叙永县向林镇大岩村棉鞋厂上班的贫困村民王玉说。

家住大岩村六组的王玉,要留在家中照顾在向林小学和幼儿园读书的两个女儿,家庭的收入基本上全靠在省外务工的丈夫杨廷贵。为了增加收入,王玉想在镇内打零工,但由于六组地处偏僻,务工机会较少。

棉鞋厂建成投产后,王玉在该厂务工,从去年4月起,每月收入有1300元左右,不仅增加了家里的收入,还能就近照顾家人。

文旅扶贫 尧坝模式值得推广学习

对于合江县尧坝文旅扶贫产业项目“易地扶贫搬迁+文旅扶贫”模式,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副主任葛敏给予了肯定,认为该模式带动了易地搬迁人口就近就业、创业,变“输血”为“造血”,是精准扶贫的有益尝试和有效探索,值得推广学习。

2016年9月,按照泸州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部署,刚成立的泸州文旅集团接过了建设尧坝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示范点的任务。

如何确保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如何依托4A级景区尧坝古镇做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

我市宣传、文化、扶贫等部门多次调研,在听取专家团队的意见和结合尧坝镇实际情况后,“扶贫+文化+旅游”的易地扶贫搬迁理念敲定,泸州市首个文旅扶贫产业项目正式开建。

整个项目规划面积63.5平方公里,分三期建设,包括民俗文化体验组团、百家姓文化创意组团、华夏微电影组团、湿地花海组团和游乐体验组团。

该项目已建成面积217亩,建筑面积6.39万平方米,包括商业、文化等文旅配套设施等。文旅扶贫产业项目直接引进商户100余家经营。

2018年9月27日,以“古驿道、古驿站”为依托,以“西南丝绸之路”文化为轴线的尧坝驿一期项目正式开街迎客,游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尧坝驿春节有多火?去年2月4日(除夕)22:00至2月5日(正月初一)22:00,高速公路尧坝收费站入口车流量超过7570辆,出口车流量超过1万辆。

即便交警部门及时发布了路况信息,春节长假期间,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地前往尧坝驿这个“网红景点”打卡。游客们漫步在具有川南特色的檐廊、翘头挑梁、大瓦面和舒展均衡的穿枋里,在“士兵”巡逻的整齐步伐中、戏台上泸州河川剧悠扬婉转的高腔中、身着传统服饰抬着花轿的迎亲队伍的欢快的唢呐声中,品特色泸州小吃、逛彩灯大庙会,体验了一把“穿越”时空,过了一个吉祥喜庆的新年。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春节长假期间,尧坝驿共接待游客22.4万人次。

在尧坝驿大街后面,有一排排犹如小别墅的川南风格民居,名为“幸福苑”。不少游客最初以为是民宿,细问才知,这些建筑的住户都是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

以前,喻利银住在尧坝镇仙顶村山上的土墙老屋里,为了照顾患病妻子,没有外出务工,只靠种地为生,下山赶场走路来回要3个多小时。从山上的土墙老屋搬进新楼房——“幸福苑”后,周围卫生环境变好了,喻利银住得舒心不说,还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尧坝驿当保安。喻利银每天穿着古代捕快服在镇上巡逻,经常被游客拉着合影。

“我现在每个月领的工资,已经足够日常生活了。”喻利银愉快地说。

为了让大家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合江县将集中安置户组成了新的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尧坝驿文旅扶贫综合体从事保安、保洁、服务工作,获得固定收入,同时也可以自己发展与旅游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家致富。

“安置点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254人,有劳动能力者114人。镇政府与尧坝古镇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签订协议,公司提供了500个就业岗位,只要村民愿意,就近就业不是问题。”尧坝镇副镇长曾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