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20年01月06日

脱贫攻坚 让贫困群众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文明村甜橙挂果,为村民增收带来希望。

孩子们在水乐苑新村聚居点幼儿园享受快乐童年。

扶贫车间让村民安居乐业。

古蔺县永乐镇水落村聚居点新貌。

□ 本报记者 李独懿

2019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因地制宜,各出奇招,大力开发区域扶贫项目,发展扶贫产业,构建完善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新建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招引扶贫车间、发展扶贫产业,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全市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带来希望,广大贫困群众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为全市实现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易地搬迁——

挪穷窝、拔穷根,告别土房搬新家

“过去这里全是农田,村民们都住在山上的自建土房里。现在聚居点全是新建的楼房,村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看着眼前崭新的楼房,驻村第一书记石野心里说不出的欢喜。

2016年,石野受组织委派到古蔺县永乐镇水落村时,这里多是老土房、旧瓦房,有些村民家里甚至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看到当时村民们的居住条件,石野心里五味杂陈。3年过去了,在全市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水落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水落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水乐苑新村作为古蔺县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项目第一批工程,于当年3月开工,年底建成并完成贫困户搬迁入住,总投资约4000万元。水乐苑新村总占地面积78亩,共7栋楼,入住贫困户78户、293人。

在水落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两排崭新的楼房整齐排列,楼房中间是宽敞的硬化水泥路,道路边缘还新建了排水系统,物业管理、水、电、网络、日常卫生设施齐全。聚居点还按照“一低五有”建设配套村三委办公室、文化室、阅览室、群团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农民夜校、幼儿园、永乐镇卫生院分院等文化、教育、医疗设施,便于服务群众。

水乐苑新村5栋的贫困村民张从芳,过去一家人挤在两间土包房里,除了两张床、木衣柜外,没什么大件家具。破旧的房屋经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如今,一家人搬进了聚居点,生活也大变样。家里不仅添置了沙发、床、衣柜、电视机、洗衣机等家具家电,一到冬季还能在家烤火取暖。生活环境的变化,让张从芳有了盼头。

挪穷窝、拔穷根。“十三五”期间,古蔺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105户37777人,建成集中安置聚居点108个,安置4950户、20727人,占总搬迁人数的55%。2019年10月,我市探索形成的全国第一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模式,在北京举行的保险业及证券业金融扶贫案例研讨会上进行经验交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典型经验,江门古寨等安置点分别在省、市级平台上展出;尧坝集中安置点作为全省社会扶贫推进现场会参观点,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扶贫车间——

好就业、易安居,务工顾家两不误

如何让易地搬迁贫困户住进去、住安稳,是易地搬迁的后续问题,引入扶贫车间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扶贫车间不仅能为贫困户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还能满足贫困户照顾家庭的需求。

家住水乐苑新村聚居点的贫困户陈云均刚搬进新家时喜出望外,可日子一长,他心里不由得发愁,虽然生活环境有了改善,但是远离了土地的农民,却没有了生活的保障。为了有效解决贫困户的工作问题,水落村于2018年通过招商引入泸州市柳絮服装有限公司。这样一来,扶贫车间就给陈云均和其他贫困户带来了新的希望。

“过去种庄稼,每个月只有几百元收入,现在每个月在这里工作15天左右,月收入1000多元。要是货源充足,收入还能更高。”以前拿锄头,现在拿剪刀,生产工具的改变,也为陈云均带来了收入的提高。不仅如此,扶贫车间办在了家门口,让陈云均工作、照顾家庭两不误。记者在扶贫车间看到,除了陈云均外,其他都是女性,但是经过长期的操练,陈云均操作缝纫机、使用剪刀的熟练程度不输其他人。

陈云均工作的扶贫车间,主要从事古蔺县内各学校校服和单位工装的生产制造,可提供就业岗位30个以上,现有工人13人,其中一半为贫困人口,平均月收入2500余元。据悉,水落村还将新引进古蔺县盛驭服装加工厂,该厂可提供就业岗位50个以上,其中,贫困人口占比将达30%,主要经营服装加工业务,预计2020年1月投产。

随着产业的不断引入,就业人口的增加,水落村村民生活越来越好。看到这样的变化,石野对水落村的未来规划更是充满信心。他说,下一步,水落村还将依托甜橙采摘、天然温泉、冷水鱼等资源打造综合型农旅项目,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劳动力返乡创业,真正实现水落村的乡村振兴。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仅2019年,我市已建成就业类扶贫基地18个、扶贫车间26个、扶贫示范村8个。全市本地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6560人,农合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3599人,促进贫困劳动力创业1495人。

产业发展——

兴种植、促养殖,种养结合助增收

在通往古蔺县二郎镇文明村的盘山公路上,成片的甜橙种植园已经挂果,这就是文明村的脱贫产业、群众的致富门路。

家住文明村四组的贫困户明兴强和往常一样,在离家不远的一片甜橙园里劳动。同样是在土地里劳作,明兴强现在的心境却和过去大不一样。他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发展了甜橙产业,他便将自家的3亩土地进行了合理规划,1亩流转给集体农场,1亩自己种植甜橙,剩余的种草、种粮食,喂猪喂牛。通过合理利用土地,综合发展种植养殖业,明兴强的年收入从过去的万余元,提高到了8万元。不仅如此,他还通过扶贫政策新建了住房,从老土房搬进了砖瓦房,并在自家后院利用扶贫无息贷款修建了猪圈、牛圈,通过发展产业,两年时间就还清了贷款。

在文明村,像明兴强这样靠发展产业富起来的人不在少数。村民明利20多岁就到浙江打工,在外打工十几年也没挣到多少钱,和家人的聚少离多更让他难受。2015年,回到家乡的他开始养牛,后来又在村种植大户明政的带动下发展甜橙产业。到2019年,明兴强家里已经养牛30余头,种植甜橙22亩,实现收入14万余元。

近年来,文明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各项工作,在组织保障、机制约束、工作载体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带领村班子成员、党员、群众实施脆红李、甜橙“双千亩”工程。通过产业的带动,该村在2016年省委第三方综合评估中,高标准实现了贫困村“摘帽”和31户113名贫困群众脱贫的目标。据文明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仿介绍,该村2019年将实现创收200余万元,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下一步,该村还将继续带领全村群众优化两大产业发展,并摸索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多种渠道让村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向小康之路大步迈进。

产业发展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带来希望,更为我市巩固脱贫攻坚提供内生动力。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连村脱贫产业园334个,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116个,覆盖带动贫困人口11万人。2019年新建或改造特色产业基地11万亩、高标准农田12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64个,基本形成“大基地+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天真与快乐写在山区孩子们脸上

2019年12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古蔺县永乐镇水落村的博文幼儿园,这时正好课间休息,园里的小朋友或成群玩乐嬉戏,或两人坐上跷跷板,或排队坐滑梯……天真与快乐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几分钟后,响起了上课铃声,孩子们陆续走进教室。中班的小朋友整齐地坐在课桌前,教师陈小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把精力集中在即将开始的教学当中:“小朋友,开始上课了,身体要坐好、小手要放好……”互动之间,孩子们都做好了上课的准备。这时,陈小丽打开了教室里的电视机,一堂国学欣赏课就此开始。

陈小丽告诉记者,虽然孩子们现在还听不懂电视里讲的是什么,也不懂什么是国学,但是通过最基础、潜移默化的教育,就会慢慢喜欢国学,培养起学习国学的兴趣。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将开展语言、健康、社会、艺术、科学五大领域的课程教育。同时,通过儿歌、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接受新知识。

目前,博文幼儿园一共有86名学生,主要接收水落村及周边村的适龄儿童,分为小、中、大以及学前4个班,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每个班都配有一名专业幼儿教师。孩子们在此接受优质教育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扶贫优惠政策。据陈小丽介绍,在此上学的孩子每学期学费为1200元,除去国家减免300元,以及扶贫政策减免450元,每学期实际学费为450元。

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教学条件也让更多的幼儿教师愿意扎根乡村。陈小丽告诉记者,在这里从事幼儿教育让她十分开心,不仅孩子们听话、懂事,家长也尊重教师,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工作让她有责任感、成就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教育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家乡发展培养更多的好苗子。

致富能手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在古蔺县二郎镇文明村,有位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明团长”。

这位“明团长”本名明政。2014年,明政从部队退役,放弃了在成都的优越生活条件,选择回乡自主择业。

通过前期调研,明政发现在文明村发展甜橙、柑橘、蔬菜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自然条件。但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需要流转大面积土地。由于农户家能做主的人基本都在外务工。于是,明政通过电话逐个与在江浙沪等地务工的村民进行沟通。当时,多数村民不支持土地流转。但明政不气馁,每天坚持与村民通话五六个小时。最终,明政以田每亩350元、土每亩300元的标准流转土地800余亩,并前往各地与76户289名村民签约。

2014年冬天,明政的“淳甜农场”挂牌成立,他整合部队发放的退役金和自己的存款,投入前期建设。仅仅45天,几百亩塔罗科血橙、纽荷尔脐橙苗木,平整而规范地栽种在农场的土地上……

通过几年的发展,如今“淳甜农场”已具规模,2019年产量预计30万公斤。为了甜橙顺利投放市场,明政想尽了办法:利用“互联网+”进行果品推销;与成都、重庆、贵阳等地大型水果经销商实施联营;利用女儿在北大上大学的平台,由大学生们在高校学府建立营销网络平台宣传销售;与本地私营业主互动销售。通过一系列组合销售方案运作,“丰收果”将变成村民的“致富果”。

明政在自身发展产业的同时,还积极带动全村村民脱贫致富。现在,文明村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实现年收入3000余元;通过在农场务工实现人均年收入1.5万余元。同时,全村农户自种甜橙600余亩、脆红李1000余亩,养殖肉牛400余头、生猪1000余头、家禽6000余只、活水生态鱼5000余公斤。通过发展种养业,农户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通过发展产业,村民们的生活大变样。“‘明团长’来之前,我们这里的土地荒芜严重。他建起甜橙基地后,现在这里绿油油的一片,空气好得很。我们在他的农场干活,一天能挣100多元工资,每月按时领,比种庄稼或出去打工还强。”文明村村民明祖伟说。

偏远的大山需要一条好路

要想富,先修路。在此次采访过程中,记者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在偏远的大山深处,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如何将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却成为很多农户头痛的事情。其中,运输不便是头等难题。

水落村驻村第一书记石野刚到水落村时,第一感受就是村落的荒凉,没有产业,交通不便。而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改变村里的交通条件。此后,通过脱贫攻坚工程,全村完成了23公里的乡村道路硬化,这样才有了后来的扶贫工厂引入、脱贫产业发展。

二郎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雷翔同样也提到了道路畅通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二郎镇文明村的驻村农技员,雷翔过去担心的是村民如何种好甜橙。而现在产业已成规模,雷翔操心的却是销售。雷翔告诉记者,文明村2019年甜橙实现丰收,攀枝花的水果经销商准备安排9米长的货车来收购,但是由于道路问题,只能改由长度更短的货车运输。这样一来,雷翔便担心由于运输成本增加,今后可能会失去客户。

一条好路不仅是与外界连接的纽带,更是通往致富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