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林 余媛媛 本报记者 朱虹
人才是助力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四川省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十条措施》,大力实施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工程,为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动力支持。
着力完善“三项保障”
让人才下得去
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人才是重要支撑。而更加完善的保障,有助于推动人才向基层的合理流动,激励引导一大批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建立领导机制保障。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要工作内容安排部署。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讨,出台了《泸州市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方案》和《泸州市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方案》,落实人才向基层流动工作的牵头单位和责任主体,明确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
完善政策资金保障。修改完善“1+N”酒城人才新政,将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向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土专家、“田秀才”倾斜。市财政每年设立5000万元人才发展基金、总规模10亿元且首期规模2亿元的泸州市人才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高校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专项资金全部向基层倾斜。
创新基层编制保障。以编制岗位改革为突破口,提出“创新编制管理、拓宽聚才渠道、强化政策激励、服务基层发展”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建立岗编适度分离机制,将干部人才的编制设在县级部门,岗位在基层一线,管理在基层一线,促进干部人才下沉到基层一线。岗编分离机制实行以来,10多个行业(系统)、4000余名干部人才实现编制在县乡部门,人员下沉到基层一线。为补齐乡村教师编制短板,对全市事业编制进行统筹管理,清理调剂出880个事业编制下达给乡村教师,有力支撑了乡村教育发展。
创新实施“三个计划”
让人才干得好
合江县袁海通从深圳返乡创业,创办润泽果业专合社和合江县荔枝科技协会,发展会员300多户,荔枝5600亩,核心基地1000亩,2018年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成功跻身2018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强。协会年用工量超过2000人次,成功辐射带动农户1200余户,其中贫困户116户。
基层舞台大、天地宽,是干事创业的沃土。袁海通的创业故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我市创新实施“三个计划”,打造更广阔的基层干事创业平台。
实施免费定向培养村级小学教师计划。市财政投入3132万元,依托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免费定向培养村级小学教师计划,通过定向招录、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为合江、叙永、古蔺3个贫困县免费定向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专业水平较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村级小学教师。第一期预计3年培养本土村级小学教师1100名,今年首批247名毕业生签约到村小服务,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
实施订单式培养乡村振兴后备干部计划。从今年起,连续3年每年从退役军人、农民工党员中,各选拔50名优秀人员依托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脱产学习+技能培训+顶岗锻炼”模式,为村(社区)定向培养后备干部。县区参照市上模式加大后备干部培养。连续5年安排800名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实战锻炼,把乡村振兴作为年轻干部递进培养的主战场,为乡村振兴储备优秀年轻干部人才。今年,市县两级共选派年轻干部150余人到乡村振兴一线挂职锻炼。
实施定量式培养乡村龙头带领人才计划。实施“酒城三农之星”培育,每年重点培育带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的经营主体10个,给予每个经营主体10万元至20万元奖励;重点培养“酒城三农之星”50名,给予每人2万元的资金资助,为基层脱贫攻坚定向培养一批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实施“优秀人才反哺工程”,积极引导1000名能人回乡、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有计划地培养1000名大学生为乡村经济发展带头人。
贴心解决“三大难题”
让人才留得住
近年来,我市用真诚优质的服务保障,把对人才的关怀和爱护落到实处,为“下”到基层来的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最大化实现人才效应。
解决基层人才“安居难”问题。实施乡镇干部周转房建设计划,从2016年起,由市财政投入资金7000万元,补助区县修建周转房4461套;实施贫困县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从今年起,市财政和人才发展基金对3个贫困县新建、改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每套补助1万元,保证每套周转宿舍35平方米,投入1007万元。
解决基层人才“职称评定难”问题。放宽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年限,对在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首次申报评审职称提前1年;对在贫困县事业单位连续工作4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申报中级、高级职称资格时,其任职年限放宽1年。对3个贫困县村小、教学点的教师,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高级教师职称制度,所评高级职称不占现行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职数。在古蔺县和叙永县村小连续工作满10年及以上的,符合条件即可直接评聘为一级教师。
解决基层人才“缺少干事创业平台”难题。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力度,鼓励贫困地区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通过校企地三方合作、柔性引才等方式,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科研服务平台,对新建的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给予20万元建设补助,新建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可获20万元资助、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可获5万元资助。如:合江县柔性引进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厚彬,担任荔枝产业发展顾问,推进与西华师范大学10个战略合作项目签约落地。古蔺县与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等合作,创建实训实践基地4个,柔性引进硕士、博士专家11名,为古蔺县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并培养人才。创新成立医联体,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附属中医医院分别和合江县人民医院、合江县中医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正式结为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单位,两家医院选派得力干将到基层医院任院长、科室主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高层次人才流向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