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8月28日

熊耕:孩子们的笑脸 就是我工作的动力

■本报记者 刘墨

哇哇大哭的患儿,焦急的家长,忙碌的医务人员……这样的情景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经常上演。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治医生熊耕在小儿外科工作了15年,面对各种情况都能“处变不惊”。他说,对自己被评为医院“十佳医生”有些意外,“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抢救早产儿,技术高超

几个月前,熊耕作为主刀医生与小儿外科MDT(多学科协作)团队的同事们一起,成功抢救了一个刚出生两天、体重只有1380克,伴有小肠闭锁伴肠扭转、肚子鼓胀的早产儿。

“患儿为肠闭锁伴有巨大盲端扭转,已有部分肠壁出现坏死穿孔,有胎便溢漏在腹腔内,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幸好手术及时。”熊耕说,因为孩子太小,肠管仅有成人手指的1/3粗,要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将肠管端端吻和,并保证通畅、不狭窄、不漏,这对医生的眼力与手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这台手术在医生们的全力配合下顺利完成,只用了近80分钟。

“肠闭锁患儿一经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是这类患者的唯一治疗方式,随着医院新生儿救治水平的逐步提高,该类患儿存活率在90%以上,长期生活质量良好。”说起小儿疾病,熊耕总会“科普”一番。

给患儿看诊,要有技巧

儿科在业内被戏称为“哑巴科”,因为小孩子说不清,家长着急表述也不一定准确,医生只能通过孩子的各种异常表现来判断病情。

对熊耕来说,这些儿科疾病他能驾轻就熟,“比如小儿阑尾炎,特别是3岁以下患儿,在基层医院的误诊率很高,原因是小孩子说不清病情,家长又不能给医生提供准确信息。医生要准确判断小孩病情就需要技巧,小孩子哭闹,先用东西哄他,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轻轻地摸肚子一侧,如果没反应,再摸另一侧。如果小孩子要反抗,表明另一侧有问题,如此再确认一下,再结合其他辅助检查,一般就能确诊了。”

熊耕从当医生开始便在儿科工作,“我喜欢小孩,尤其看到生病孩子恢复健康开心地笑着,对我是莫大的安慰,很有成就感,再辛苦也值得。”

面对家长,要换位思考

“熊医生态度好、技术好……”提起熊耕,患儿家长们交口称赞。

熊耕认为,面对患儿们的“亲友团”时,要换位思考。“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能体会家长抱着孩子看病时的心情。”熊耕说,曾经有个因车祸受伤的孩子,送到医院抢救时,孩子已没有生命迹象,“从医学角度判断,孩子当时已经死亡了,但当家长拉着请求救救孩子时,我也会忍不住想,说不定会有奇迹呢?”

那天,熊耕与同事轮流为孩子做了近一个小时的心肺复苏,但回天乏术,“当时特别伤心,不是因为累,是因为能体会到孩子父母绝望的心情。”

现在,熊耕每天忙碌着,在医院为孩子们看诊,在西南医科大学当老师,培养未来的儿科医生,还在不断地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希望自己能帮助更多患儿,挽回更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