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森波
◆泸州市与衢州市坚持将干部人才交流作为合作的重要切入点,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急需的医疗、教育、农技等人才,采取双向挂职、两地培训等方式推进人才扶贫。
◆协作以来,浙江省帮扶泸州市各类项目资金共计1.354亿元,共计实施项目47个。目前,2018年的项目已全部完工投运,惠及贫困人口11289人;2019年的所有项目正加快建设。
◆泸州市充分发挥衢州市的资源优势,积极将东部企业“请进来”,成功招引浙江宗泰、浙江绿城、华顿国际、悦全玩具等10家东部企业落地叙永县、古蔺县,完成投资2.51亿元,带动1168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衢州市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多形式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累计向叙永县、古蔺县捐款捐物1970.5万元。
◆龙游县社保局制作劳务协作580(我帮您)“连心卡”,对叙永籍劳动力做出就业脱贫580(我帮您)、技能提升580(我帮您)、创业创新580(我帮您)三项承诺,解除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
◆古蔺县与常山县积极探索乌蒙山区东西部扶贫协作新模式,以“村村建有扶贫车间、贫困劳动力全覆盖”为目标,采用“共同招商、共同出资、共同培训”的模式,大力建设和发展扶贫车间,实施就业脱贫工程,有效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5月22日至23日,浙江省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率队来泸考察调研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情况,表示衢州市将进一步在产业发展、文化融合、人才交流等方面与泸州市深化合作,助力泸州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6月21日,泸州市委书记刘强率队赴衢州市对接考察,推动两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再上新台阶。
建立健全高层定期互访机制,只是泸州市和衢州市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常态长效促发展的缩影。
泸州市是乌蒙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和赤水河流域综合开发重点区域。2018年,党中央和浙川两省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将远隔1600公里的衢州市与泸州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根据浙川两省安排部署,由衢州市及所辖的龙游县、常山县结对帮扶泸州市及所辖的叙永县、古蔺县。
协作以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泸州市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市贫困村减至14个,贫困人口减至3.2万名,贫困发生率从11.2%下降至0.9%,为叙永县、古蔺县两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奠定了基础。
念兹在兹,以此为大
多管齐下推进扶贫协作“开花结果”
泸州市始终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发展机遇,念兹在兹,以此为大。
——强化交流互访,扶贫协作势好劲强。泸州市坚持高层带动、多方参与,成立了市、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双组长制”和发改、扶贫部门共同牵头的“双牵头制”,通过构建最强组织,为有力推进扶贫协作工作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同时,全面建立高层互访、联席会议、衔接落实、信息交流等制度,紧紧围绕“6+1”指标体系,将东西部协作纳入市县脱贫攻坚体系,建立“脱贫共抓、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合作共赢”的协作模式,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协作以来,泸州市与衢州市实现市县互访13次,召开联席会议13次,两地市县领导以及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互访交流达451人次,引领两地全方位、多层次融合互动,构建起了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携手奔康的良好平台。
——强化扶贫扶智,人才支撑夯实根基。泸州市与衢州市坚持将干部人才交流作为合作的重要切入点,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急需的医疗、教育、农技等人才,采取双向挂职、两地培训等方式推进人才扶贫。协作以来,衢州市选派5名干部、32名专业人才到泸州市挂职帮扶,泸州市选派4名干部、29名专业人才到龙游、常山两县挂职学习。帮扶干部和人才克服工作累、离家远、条件苦等实际困难,坚持扎根基层一线,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有效推动共商合作、共谋发展、互利共赢。
——强化资金监管,协作项目富有成效。协作以来,浙江省帮扶泸州市各类项目资金共计1.354亿元,共计实施项目47个,重点聚焦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统筹人才交流合作、基础设施补短板、残疾人帮扶等,同步健全了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在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管理中,泸州市和衢州市出台了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现了既为项目建设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早计划、早落实、快推进,又做到了严格管理、严肃要求,使项目落地精准、让资金使用安全、推动扶贫效益发挥及时。目前,2018年的项目已全部完工投运,惠及贫困人口11289人;2019年的所有项目正加快建设,部分任务已经抢先完成,提前发挥效益。
——强化产业合作,造血功能更加强劲。泸州市充分发挥衢州市的资源优势,积极将东部企业“请进来”助力叙永县、古蔺县产业发展。成功招引浙江宗泰、浙江绿城、华顿国际、悦全玩具等10家东部企业落地叙永县、古蔺县,完成投资2.51亿元,带动1168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浙江宗泰在叙永县实施养殖扶贫项目,通过免费发放鸡苗、开展技术指导、保底回收鸡和鸡蛋,让“龙游飞鸡”远嫁叙永县,产下“金蛋”助农增收。衢州市带动古蔺县建设县、乡、村三级扶贫车间43个,吸纳1357名贫困人口就业。
——强化劳务协作,就业致富门路更宽。协作以来,衢州市累计举办劳务输出培训班102期、完成贫困人口培训4074人次、组织劳务协作招聘会24场次,帮助叙永县、古蔺县贫困人口新实现就业1611人。浙江天坤集团托管古蔺职高实现校企合作,古蔺县896名在校贫困学生在家门口获得就读“浙式优质职高”的机会;常山县与古蔺县签订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帮助古蔺县34名贫困学生到常山县中专就读,落实就业,确保学有所成,两地的职业教育协作成效得到了浙江卫视点赞。
——强化结对帮扶,携手奔康更加深入。协作以来,泸州市与衢州市各有5个乡镇、5个村、9所学校、9家医院实现结对;龙游县组织19家企业结对帮扶叙永县17个贫困村,常山县组织13家企业结对帮扶古蔺县13个贫困村;衢州市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多形式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累计向叙永县、古蔺县捐款捐物1970.5万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胆创新
积极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样板间”
协作以来,泸州市与衢州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积极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样板间”。
劳务协作“乘‘龙’快‘叙’”——
“龙游县提供的工作是包吃包住的,每月工资有五千多元,真不错。”日前,在龙游县就业的叙永县合乐苗族乡方园村贫困户李成良谈起工作时满脸笑容。他的成功就业,得益于两县建立的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机制。
协作以来,龙游县、叙永县联手打好政策激励、跟踪服务等就业扶贫“组合拳”,走出了一条贫困劳动力实现异地转移就业的脱贫之路,实现就业扶贫“乘‘龙’快‘叙’”良好开局。
为更好地开展劳务协作,龙游县、叙永县将劳务协作纳入部门、乡镇(街道)考核范畴,并由督查部门全程督考。其中,两地人社部门“对症下药”制定劳务协作工作目标和措施,建立了贫困劳动力信息共享、定时岗位推送、互设劳务协作联络站、跟踪服务、组织化输送5项机制,为就业扶贫劳务协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开展劳务协作以来,龙游县多方收集企业宣传图片、视频,委托叙永政府部门在电视台、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宣传;依托叙永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立信息宣传网格化机制,通过“网络+网格”“线上+线下”宣传模式,实现两地“信息共享共联共通”。“浙川携手、脱贫奔康”浙川东西部扶贫劳务合作现场招聘会在叙永县已经举办多场,此举不仅促进了叙永县贫困劳动力就业,也解决了龙游县企业的用工难题,深得贫困户和企业赞许。
为了让叙永籍劳动力在龙游县安心工作,龙游县社保局还制作劳务协作580(我帮您)“连心卡”,对叙永籍劳动力做出就业脱贫580(我帮您)、技能提升580(我帮您)、创业创新580(我帮您)三项承诺,安排专人进行对接服务,解除了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
龙游县劳务协作联络站还建立了定期回访机制。在每批贫困劳动力送达后,由劳务协作联络站工作人员进行回访,及时帮助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务工人员“留得住、干得好”。
5月8日,一辆载着20人的大巴再次从叙永县开往龙游县,又一批农民工踏上奔康征程。截至目前,叙永县已向龙游县输送了8批共计260多名农民工。
“三个共同”打造扶贫车间——
自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古蔺县与常山县两地政府积极探索乌蒙山区东西部扶贫协作新模式,以“村村建有扶贫车间、贫困劳动力全覆盖”为目标,采用“共同招商、共同出资、共同培训”的模式,大力建设和发展扶贫车间,实施就业脱贫工程,有效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一是“物”与“地”融合,因地制宜抓建设。坚持“群众搬到哪里,车间就建在哪里”,立足古蔺县已经建成的108个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在茅溪镇引进悦全玩具厂、在大村镇引进古之兰服装厂等,吸纳贫困户就业;引导贫困户向城镇或中心村集聚,鼓励搬迁户就近发展小商品经营、餐饮服务、便民服务超市等商贸服务业,建成数十个创业扶贫车间示范项目;围绕乡村旅游景点建设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同步发展旅游服务、民宿客栈等配套设施,带动贫困户融入旅游产业链,建设和完善多个旅游扶贫车间,不断提供商业服务岗位和公益性岗位。
二是“钱”与“产”协同,真金白银抓扶持。坚持“产业布局在哪里,政策扶持就到哪里”,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扶贫车间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扶贫车间,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对新建厂房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且吸纳贫困劳动力10名以上的,给予最高2万元的一次性建房补助;租用厂房的,采取减租、免租等方式给予补助;入驻企业还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扶贫担保贷款和每年最高10万元的全额贴息。2018年,浙江帮扶资金援建丹桂场镇康宁菜油加工、马嘶绿茶加工、皇华蚕丝被加工3个扶贫车间,建成后带动就业或利益联结贫困群众628人。
三是“人”与“业”匹配,合力而为抓提升。坚持“需要什么样的产业主体,就提供什么样的市场资源”,古蔺县与常山县联合开设东西部扶贫协作创业能人培训班,参训达到100人;组织40名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赴常山县开展培训交流;举办劳动专项能力培训29期,培训贫困群众1250人;开展裁剪、包装等培训课程20期,有针对性地提升贫困户的作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