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8月27日

​泸县法院法官真情帮扶贫困户

做九旬贫困老人的“亲儿子”

■陈杰 本报记者 曾臻

自泸县法院对云龙镇龙河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法院工作人员通过走访,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更让帮扶责任人真正走进贫困群众的心里。

“老母亲,又是你一个人在家啊?你的腿好点没有?”“我们万军又来看我了啊?快,快进来……”已近90岁高龄的崔婆婆坐在屋里的椅子上,开心地伸出双手。

崔婆婆是云龙镇龙河村贫困户曾某的母亲。老实本分的曾某夫妻俩仅靠种地挣钱养家,年迈的母亲长年生病和低微的收入,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和他们的辛勤劳作下,一家人总算摆脱了贫困。

“要巩固他们的脱贫成果,后续帮扶不能有丝毫松懈,需要更多的实在帮扶、真情帮扶。”他们的帮扶责任人——泸县法院法官曾万军,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今年4月,曾万军第一次到曾某家走访时,崔婆婆一个人在家独坐。她患有高血压,双腿因长年的类风湿变形、疼痛难忍,视力也有所衰退。“婆婆在不在?”一声亲切的问候,曾万军走进了曾某家。初次到访的曾万军了解了这个家庭简陋的环境和艰苦的情况后,便和崔婆婆攀谈起来。

在详细了解了崔婆婆的腿痛情况后,曾万军立即联系到一位熟悉的中医教授,并通过微信视频进行现场连线问诊。在医生指导下,曾万军仔细数了崔婆婆的脉搏数,又将她的腿部情况、病情介绍以视频方式展示给医生,方便老人和医生进行远程交流。经过一番仔细问诊,医生为崔婆婆开出了药方,交待了服药的注意事项,以及促进腿部康复的一些要点,曾万军将这些一一记录下来。视频连线结束后,曾万军继续陪崔婆婆聊天。等曾某劳动回家后,曾万军又详细向他交待如何照顾老母亲服药。此时已是正午,曾某一再挽留这位刚认识的“兄弟”吃了午饭再走,都被曾万军婉言谢绝。

后来,曾万军经常到崔婆婆家走访,了解她的身体情况,帮助她家解决困难。看到曾某为两头生猪的销售发愁,便多方联系,帮助他们销售生猪;看到曾某家的厕所还是旱厕,就想尽办法帮他规划改厕、争取资金;帮他们寻找鸡鸭、蛋的销售渠道,带他们向农技员请教种植、养殖技术……在这一件件琐碎而普通的小事中,曾万军和这个家庭的感情越来越深,崔婆婆也深深记住了这位勤快的“儿子”。一提起他,崔婆婆就仿佛说到自己的子女:“我们万军,比我的女儿还来得勤,经常来看我,关心我的身体,陪我说话。看到我家里有啥子困难,他就想尽办法地帮我们,可不就像儿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