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又被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是中国古代年轻女性最为重视的节日。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牛郎和织女原本是一对恋人,却天各一方,被无情分开,每年七夕这一天,成千上万只喜鹊会搭起鹊桥让他们团聚。除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古代爱情故事还包括《天仙配》《嫦娥奔月》等。
今天正好是七夕节,让我们再次回顾古代的爱情故事和民间习俗。
爱情故事
《天仙配》
《天仙配》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树下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刚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
《嫦娥奔月》
根据《淮南子》的记载,后羿到西王母那里求来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却偷吃了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嫦娥奔月后,想起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和人世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团聚。
《梁祝》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还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得知祝英台竟是女红妆,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去世。
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其后坟中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
民间习俗
穿针乞巧
每到七夕节晚上,女子都要穿针引线,摆下瓜果贡品,乞求自己能像天上的仙女一样心灵手巧,做一手好的针线活儿。
乞求姻缘
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对爱的承诺。相传每逢农历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在银河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织女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这项习俗,在我国南、北方都有流传,在七夕节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南方称为泡巧,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妇女洗发
妇女在七夕节洗发,是一项很特别的民间习俗。在湖南与江浙一带的地方志,都有记载。这项习俗,可能和七夕圣水有关。七夕这天取泉水与河水,如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女性在这天沐发,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染指甲
染指甲是一项七夕民间习俗,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在四川、贵州等地,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孩与儿童在节日的一种娱乐。许多年轻姑娘,在节日时用花草叶染指甲,更加凸显美丽,也寓意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杜玉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