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8月01日

龙马潭区实施“情系彝区·壮苗行动”——

大山深处寻初心 龙马精神催奋进

第一期学员们重温入党誓词。 龙马潭区委组织部 供图

■徐治毫 本报记者 张婷

“今天我们要到十公里外的大坪村进行‘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大家除了看任务进度、工程质量、资金投入、档案管理外,还要注意自身安全。大坪村山高、坡陡、路窄、崎岖,经常有泥土和飞石滑落……”近日,导师黄小兵给龙马潭区派到凉山州普格县雨水乡的4名“苗苗”安排布置当天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龙马潭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主战场,以对口帮扶普格县为抓手,启动实施“情系彝区·壮苗行动”。活动中,龙马潭区从区、镇两级机关和区属事业单位选派120名“85后”选调生和优秀年轻干部到普格县的贫困乡镇和贫困村一线磨炼,每批次学习实践共20天。年轻干部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感受当地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唤醒职业初心、激励感恩奋进。

到贫困边远地区

与驻村队员同吃同住同工作

“艰苦边远地区是最大的课堂,群众和援彝干部人才是最好的老师。”龙马潭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情系彝区·壮苗行动”学员全部派驻到极度贫困乡镇和极度贫困村,每个乡镇选派1名援彝干部人才担任导师,让学员与驻村工作队员同吃同住同工作。

普格县辉隆乡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日用品等购买不方便,住宿条件差。遇下雨天夜晚,学员们多次挪床以防床铺被雨水打湿,在没睡好的情况下,第二天仍然走村入户开展大排查工作,争分夺秒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哈力洛乡的学员们,了解学校体育用品不足,学生学习用具匮乏后,自筹资金向学校捐助一批体育和学习用品;螺髻山镇的学员们在了解到小槽河村幼教点学习条件简陋后,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争取到电脑1台,图书、桌面玩具和室外玩具若干,并捐款27000元,用于该幼教点教育教学设施改造,目前改造计划正在有序进行……

“情系彝区·壮苗行动”第一期28名学员在20天的时间里,共走访贫困户1258户,清理完成3300余名控辍保学儿童资料,整理完成贫困户档案2380户,解决群众困难97件,在短时间内成为各派驻乡镇扶贫骨干,被当地干部和援彝干部亲切地称呼为“及时雨”。

“龙马潭区年轻干部普遍缺少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工作经验和岗位磨炼,只有给他们压担子,让其在一线打拼,在困难岗位上锻炼,在艰苦地区寻找‘初心’,今后在工作中才能有韧劲、才能尽快适应龙马潭区建设发展对干部队伍的要求。”龙马潭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计划3至5年

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的年轻干部队伍

此次彝区行,让年轻干部们感受到了彝区干部群众在艰苦环境下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再次坚定了自己的职业初心和历史使命。

“这次的凉山州之行,让我看清了现状,找回了初心。我真切认识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学员贺枭雄表示自己在今后的岗位上,将怀着感恩奉献、拼搏奋进的精神踏实工作。

来自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的学员刘西洋在日记中写道:“在和辉隆乡驻村工作队员同吃同住同工作的20天里,我感受到了他们深厚的为民情怀。这次在大凉山的学习锻炼,对于我来说,就好比一个‘加油站’,找回了自己渐渐淡去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此行收获颇多,必将成为我今后立足岗位、恪尽职守、不懈努力的不竭动力。”

据悉,龙马潭区“情系彝区·壮苗行动”主要分三步:第一步为“驻村培养”,第二步为“实绩考核”,第三步为“分类储备”。“驻村培养”就是把年轻干部派到彝区脱贫攻坚第一线,通过跟班学习、融入群众、实地调研、想方设法解决基层群众困难和问题等方式,努力锤炼年轻干部迎难而上、攻城拔寨的实干作风;“实绩考核”就是龙马潭区纪委、区委组织部派人全程跟班,通过谈心谈话、实地考察、导师介绍、派驻乡镇鉴定等详细记录学员表现,为学员的个人表现“精准画像”;“分类储备”主要根据全区干部梯次年龄结构、专业岗位需求和年轻干部个人表现等现状,把经过“壮苗”培养的年轻干部分类纳入后备干部库统筹管理,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建成一支来源广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年轻干部队伍,全面破解全区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优、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偏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