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冠南 本报记者 周雪梅
近日,市政协八届十八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协泸州市委员会关于住区(县)市政协委员编入专门委员会方案》,将住区(县)委员分别编入9个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由各专委会搭建履职平台,负责管理服务。
住区(县)市政协委员被正式纳入专门委员会进行管理,可以确保全体政协委员在政协这个“大学校”“大舞台”“大家庭”中挑大梁、唱主角、当主力。不少住区(县)委员评价说,这是市政协将委员个体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的重要实践。
打破传统
让住区(县)委员回归大家庭
“这次变革,让市政协这个‘娘家’越来越温暖。”在刚刚召开的泸州市政协地联委全体会议上,来自叙永县的市政协委员马刚再一次找到归属感。这场由市政协主动发起的委员履职服务和管理的变革到底传递出了哪些信息?
按照惯例,以前各届在设置委员小组时,来自市级部门和企业的委员都会编入市政协相关专门委员会,而住区(县)的市政协委员则单独编为住区(县)委员小组,并委托各区(县)政协进行服务管理。
委员是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也是专委会发挥作用的主体。此前,住区(县)的市政协委员除参加市政协全体会议之外,往往都是由各区(县)政协每年组织他们参加1至2次活动,委员的眼界也仅局限于本区(县)。
“久而久之,自己都觉得自己是区(县)政协委员了。”住古蔺县的市政协委员孙应举说。这样的感慨,其他住区(县)的市政协委员或多或少都有。
为打破“市政协委员区县化”的困局,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关于“省市县政协一般应当建立各界别委员全员参加专委会的制度”的讲话精神,市政协八届委员会打破传统禁锢,根据工作需要和委员界别、工作性质、业务特长及个人选择,将153名住区(县)委员分别编入9个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由各专委会搭建履职平台,负责管理服务,让住区(县)委员“回娘家”,切实增强委员工作的整体性和实效性。
协同管理
让住区(县)委员履职有保障
住区(县)市政协委员工作生活在区(县),变革后履职管理在专委会,如何避免“一划了之”,出现“两边不管”或由“一张皮”变成“另外一张皮”等情况,成为“全员入委”亟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为确保实现预期目的,市政协配套出台了《关于协助做好住区(县)市政协委员履行职能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继续委托各区(县)政协加强对住当地市政协委员的服务联系,将“两张皮”整合成“一股绳”。
强化委员履职保障如何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市政协分管委员工作的副主席刘杰介绍说,市政协党组、主席会议高度重视住区(县)市政协委员的履职服务管理工作。住区(县)市政协委员除参加各专委会活动外,明确提出市政协领导和各专委会到区(县)开展调研或举办会议等活动,可根据内容和实际需要,安排住当地的相关市政协委员参加。市政协领导到各区(县)开展活动时,可视情况与当地市政协委员座谈。同时,市政协还积极鼓励各区(县)政协在开展重要履职活动时,邀请住当地的市政协委员参加。
为保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市政协将住区(县)市政协委员调研视察经费按照一定比例划拨到专委会和区(县)政协。对于无固定收入的市政协委员,《通知》还明确相关规定,切实保障委员的政治、生活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