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关怀志愿服务活动,使患儿们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陪伴和关爱,促进患儿生理和心理康复。
◆期盼能有更多身体健康、有教学经验的志愿者加入,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让孩子学到知识,增强信心。
■本报记者 刘墨
“妈妈,龙虾为什么是红色的?”“妈妈,我以后能看到活的龙虾吗?”……3岁多的小晨曦一边上课一边悄悄地问妈妈。7月27日星期六,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健中心院区儿科病房里,一堂“特殊”的美术课正在上课,上课的七八个孩子,大的十多岁,小的两三岁,他们戴着口罩,手臂上有留置针,有的甚至还打着吊瓶……他们都是正在住院的白血病患儿。
特殊课堂
为白血病患儿而设
“让我们来看看大家画的小龙虾是什么样子?”美术课结束了,孩子们看着各自画的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龙虾”笑得东倒西歪,而“陪读”的妈妈们却在努力地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
“我们已经在医院住了3个月了。孩子每天要接受各种治疗,真的很痛苦。看到她今天这么开心,真好。”晨曦妈妈说,小晨曦刚上幼儿园不久便因病住进了医院,“能像现在这样每周上一堂课,让她体会到课堂的欢乐,学到一点东西,我们就很满足了。”
“我是大姐姐,老师教的我都会,我也可以教弟弟妹妹们。” 10岁的小佳雪已经住院治疗1年多了,这堂课她期待已久。“她上次发烧,没参加上课,这次看了课表,就一直念叨着不能再生病,要去上课。”佳雪妈妈看着女儿,眼里满是心疼,“她特别想上学,拿个快递盒子都要描写上面的字。”
心疼患儿
让陪伴与爱更多一点
“儿童白血病治愈率虽然较高,但治疗一般需要两年半至三年的漫长过程,且治疗期间,很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即使在治疗间隙期,家长们也不愿冒险将孩子送回学校,患儿无法正常得到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的教育,身心发展都受到影响,部分孩子甚至出现自卑心理而选择放弃继续求学,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刘文君教授说,作为医务人员,在努力治愈患儿身体疾患的同时,也希望患儿在疾病治愈后,能回归社会,正常生活学习。为此,儿科开展了“守护未来”——白血病患儿救助关怀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将每周定期为患儿们举行免费绘画、识字、算术等医护关怀志愿服务活动,使患儿们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陪伴和关爱,减轻因治疗带给患儿及患儿家长的心理压力,促进患儿生理和心理康复。
“孩子们特别脆弱,一次轻微的感染都有可能危及生命。他们也特别坚强,每天输液、打针,要承受反复的穿刺。为了避免感染,甚至每天的刷牙都比常人辛苦,要将药水在嘴里含上10多分钟。活动的范围也只有病房。他们大多只是几岁或者10多岁的孩子,长期的治疗让他们情绪低落,与社会生活脱节,他们的快乐太少了。”作为“守护未来”项目的发起者之一,儿科住院医师刘镧钦很心疼孩子们。
盼望援手
希望更多志愿者加入
“下周你们想上什么课?”“语文课”“英语课”……儿科护士长白永旗刚提出问题,孩子们便七嘴八舌说开了。
“其实,我们可能没法完成孩子们的心愿,因为志愿者还不够多。我们期盼能有更多身体健康、有教学经验的志愿者加入,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让每周的课堂能持续下去,让孩子学到知识,增强信心。”白永旗说,全体医护人员都特别心疼这些孩子,自发地参加,还邀请亲朋好友参与到“守护未来”项目中,每周轮流利用休息时间免费给孩子们上课,“尽我们的力量给孩子带来欢乐与知识。”
虽然到目前只上了几堂课,但这成了孩子们每周最期待的事情。“上次上数学课,有个孩子因为拉肚子在上课前一天被送到重症监护病房,却仍挂念着上课,还悄悄地问医生,以后还能不能上课。”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期待,刘镧钦将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发动了起来,“我有几个同学在学校当老师,都加入到项目中来了,医护人员们也在发动自己身边的人,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更多志愿者的加入,帮帮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