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7月27日

技术在手 六旬老农养青蛙赚得欢

■周超文 陈扬

“养青蛙只要掌握了技术,1亩田少说也要赚上2万元。”近日,纳溪区上马镇大池村村民姚星才在自己占地达5亩的青蛙养殖基地里,一边给蛙苗抛食,一边介绍说。

今年63岁的姚星才涉足青蛙养殖仅有4个年头,但他已成为青蛙养殖的行家里手。靠着自家5亩改建的青蛙池,一年下来有10万元的纯收入。

2015年3月,一名返乡成功人士回到上马镇团山村,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60亩青蛙养殖基地。而该基地除了自己养殖青蛙,还带动周边村民加入养殖。带动养殖过程中,该基地为村民提供技术和种苗,并对养出的青蛙全部回收。

姚星才闻讯后,第一时间前往团山村的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在该成功人士的指导下,姚星才投入近5万元将自家5亩稻田经过挖沟、掏渠、打桩、拉网等改造后,建成了一个标准化的微型青蛙养殖基地。2015年4月,姚星才引进黑斑蛙开始养殖。

为确保养殖一举成功,虽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姚星才依然不敢有丝毫马虎,每个环节都要参与。“饲养青蛙的沟渠以40公分的深度为宜,青蛙养殖技术易掌握,但关键在细心,养青蛙成功与否取决于水花阶段,管理上必须精心照料,还没变成小蝌蚪的水花每天需泼喂豆浆,喂鸡蛋清,观察存活率。”说起4年来的“养殖经”,姚星才深有体会。

炎热的夏天蛙田水温高,青蛙都跳上岸钻入休息区的草丛里,而青蛙的4只脚上黏附饲料,白白浪费了。姚星才从2016年开始,就在青蛙田休息区域全部种上了水稻,为青蛙遮阴。为了利用青蛙脚上黏附的饲料,他又在水沟里按比例引入了与青蛙“和平共处”的泥鳅,黏附于青蛙脚上的饲料便成了泥鳅的饵料。

令姚星才高兴的是,2016年,他的青蛙因种稻养泥鳅净化了水质,其肉质更生态有机,平均每公斤青蛙卖到了40元。而1亩蛙田还产出250公斤水稻、50公斤泥鳅,可带来2000多元的额外收入。

姚星才告诉笔者,青蛙生长周期有7个月左右,到9月下旬天气变冷,青蛙就进入了冬眠期,而成年蛙的体重在50—100克就可以出售了。对于养蛙的经济效益,他掰起指头算了一笔账,青蛙目前按市场最低批发价30元/公斤、每亩最低产出青蛙1000公斤计算,亩收入可达3万元,而青蛙养殖成本不到1万元,实际每亩能净赚2万元,效益十分可观,远远超过当地很多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