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梅影
“看嘛,残联的同志给我们送来的黑仔猪长这么大了,黑仔猪品质好,长势不错,再有两个多月就可以出栏了,一定能卖个好价钱。”近日,龙马潭区双加镇枝子园村贫困残疾村民王应彬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王应彬口中的黑仔猪,是今年初市残联工作人员为贫困残疾农户赠送的优质乌金猪,出栏后预计能为每户残疾农户家庭创收5000元左右。
为促进残疾人居家就业,市残联以地方养殖特色为切入点,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增加残疾人经济收入,今年年初开展了免费发放仔猪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共发放仔猪1344头,总价值80余万元。同时,为帮助残疾人做好养殖、防疫工作,市残联还特别邀请了技术人员为他们讲解防疫知识,培训科学养猪技术,并为他们提供回收服务,保证他们产得出来、销得出去。
市残联把推动残疾人同步实现小康,作为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市残联系统不断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用心、用情把残疾人工作做好,把为残疾人服好务作为责任和担当,全身心投入。
鸡苗送到山区 变“输血”救助为“造血”帮扶
今年2月19日至21日,市残联深入古蔺县石宝镇、白泥乡和椒园镇,为267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发放鸡苗,还为农户发放了养殖培训材料,并请来贵州省兴义市养鸡专合社的一名技术专家,现场传授养殖“诀窍”:鸡苗养殖方法、适居环境、常见疾病的预防技术等。鸡苗养殖培训不仅有利于破除农村贫困残疾人“等靠要”的思想,还有利于辐射带动更多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大力发展养殖业,同时也增强了有劳动意愿的贫困残疾人通过劳动早日脱贫的信心。此外,市残联还在鸡苗长大后回收成品鸡,解决了贫困残疾人成品鸡销售问题。
市残联通过送鸡苗+送技术+回收的模式,确保到乡镇或村组提供上门培训服务精准到户。截至目前,市残联在古蔺山区共发放鸡苗13334只,价值约16万余元。
“送鸡苗、送仔猪都是为了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养殖业,变‘输血’救助为‘造血’帮扶,希望能够真正把解决残疾人生活困难落到实处。”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所长陈颖介绍,市残联自2015年以来,持续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及地方养殖特点,向农村残疾人发放仔猪、鸡苗、鸭苗,开展相关的养殖技术培训,努力解决残疾人生活实际问题。“我们还在全市范围内公开进行了鸡苗、仔猪供货招标,邀请市农业农村局畜牧专家一起选购鸡苗和仔猪,以确保鸡苗、仔猪品质。”陈颖说。
主动上门服务 让基层残疾人“零跑路”
“感谢残联同志上门服务,为我解决了大问题。”叙永县江门镇九江村70岁的尹春成瘫痪在床几年,由于家庭困难,家人想为其办理一张残疾人证,但因老人行动不便,残疾人证一直未能办成。今年4月22日,叙永县残联组织县医院医务人员和乡镇干部到尹春成家中进行评残鉴定,并按照相关规定为其发放残疾人证。
“残疾人证是残疾人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和各项服务的重要凭证,然而很多残疾人因行动不便办证困难,无法及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入户评残办证服务,不仅解决了残疾人办证难的问题,还为他们节省了时间和交通费用,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市残联组宣科科长谷雪松告诉记者,为着力解决残疾人办证难问题,切实减轻残疾人家庭的办证负担,近年来,全市残联系统携手医院专家开展入户评残办证,将服务延伸到基层,有效地推进了残疾人便民服务工作扎实开展。
江阳区自2017年以来,每年集中一段时间,组织残疾鉴定专家,将流动服务车直接开到了乡镇、街道和残疾人家中,集中为残疾人进行上门免费鉴定和办证服务,目前已为300余名基层残疾人办理了残疾人证。
龙马潭区残联采取购买服务方式,每年3至4次组织医院专家到有需求的群众家里免费评残。今年1-6月,全区组织3次入户评残,共评残113人,出动人员34人次,投入资金1.7万元。
纳溪区残联携手医院专家开展送服务到家活动,为辖区内疑似肢体残疾人提供了残疾等级评定和残疾预防、康复、疾病防治知识宣传。今年5月还开展了送辅具上门活动,为贫困残疾家庭发放了护理床、轮椅等大型辅具。
泸县残联提供“一站式”上门服务,为疑似残疾人现场评残鉴定、办理证件,将优质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并将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及残疾人优惠政策宣讲到位。
合江县残联定期组织医院鉴定组专家开展鉴定。在鉴定过程中,残联工作人员还向残疾群众详细讲解残疾人证办理程序、贫困残疾大学生和残疾人子女救助、残疾人扶贫补贴政策等。通过下乡开展残疾人证办理工作,为残疾人提供零距离服务,最大限度减轻他们的负担。
叙永县残联携手相关部门成立集中办理残疾人证专项工作组,组织残疾评定机构和评定医务人员到各乡镇开展评残鉴定工作。截至今年5月31日,已完成20个乡镇残疾人评定及办证工作,成功评定23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