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旭 本报记者 蔺艳霜
行走于泥泞路上,穿梭在村社之间,与贫困户拉家常,为帮扶村谋发展,这是农行叙永县支行党员邓六庆的扶贫工作日常。今年50岁的邓六庆成为扶贫干部已有4个年头了,尽管扶贫路上充满艰辛,但他从不后悔。
驻村工作 无怨无悔
“我本就是大山的儿子,更是一名党员。”邓六庆作为一名入行30年的农行人,2015年,被组织派往条件艰苦的叙永县摩尼镇郭庙村,成为一名驻村干部。此前他也曾想过,扶贫的背后是与家人的聚少离多,再加上扶贫工作责任重、压力大,其中艰辛难以言喻。然而,当他走进郭庙村,看到贫困户生活现状与期待的眼神时,他毅然决定“舍小家为大家”,拿出农行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扎根郭庙村,奋战在扶贫一线。
田野奔忙 融入乡野
郭庙村是农行叙永县支行对口帮扶村,也是叙永县深度贫困村之一。
“肩上有多少责任,脚下就有多少泥土”,这话用在邓六庆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邓六庆进村开展工作后,迅速完成从“金融人”到“乡村人”的角色转换。为摸清村情民意,他奔走在乡野田间、深入农户家中、拜访乡里乡贤……足迹很快遍布村子的每个角落。村组间距离较远、路途不便,有时为了核对一个数据,他头顶烈日徒步几里地入户询问,深夜再加班填写数据分析致贫原因,思考如何才能帮助村民们脱贫。
为民办事 赢得信任
村民们说,邓六庆就像个“大家长”,为贫困户家里的每一件事操心。
得知村里饮水困难,邓六庆多方奔走联系政府为村民打造了一条饮水灌溉渠道,实现该村100%通水覆盖,让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贫困户老王的家人得了癌症,他想方设法为其申请低保,嘘寒问暖、寻医问药;进村的路不好走,他积极联系修路,扫清了村里的脱贫“路障”,现在新的乡村路即将竣工,“组组通”即将实现;村民们反映“转账难、取款难”,他立刻联系同事在郭庙村设立助农取款点,让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金融服务;他还利用专业的金融知识,先后20余次在郭庙村开展金融知识宣讲活动,帮助村里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桩桩小事折射出了一名农行扶贫干部的大爱。
2018年,郭庙村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邓六庆也收获了村民的信任,被叙永县政府评为“叙永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心系村民 彰显担当
今年5月14日下午,在摩尼镇政府开完会后,心系村里新修公路的邓六庆,为了解公路施工情况,徒步前往工地。当时正值雨季,通往郭庙村的乡村路山高路陡,坑坑洼洼、泥泞不堪。突然,他脚下一滑,毫无防备地摔倒在路上,导致腿部腓骨、胫骨两处严重骨折。
在医院的骨科病房里,面对前来慰问探望的领导同事,他心怀愧疚地说:“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躺在病床上……”受伤期间,他内心焦急,时刻惦记着郭庙村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情系扶贫,埋头于三亩田间;身肩重责,奔波于村组乡邻。邓六庆作为无数农行扶贫干部中的一员,无怨无悔、坚定不移地战斗在扶贫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农行人的担当和责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默默地奉献着农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