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分布于全市各地的文旅项目加速实施,多点开花,为我市文旅经济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品质优化
文旅提升“段位”
古郎景区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类休闲游乐项目开发,开启了“水陆空”三栖一体的度假模式,下到峡谷戏水溯溪、中到步道游览观光、上到崖壁攀爬探险,向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新建于峡谷的民宿酒店,以优美的环境、完善的配置留住游客的脚步;新开发的盐井“峡谷露营”项目,让游客置身青草绿树间,亲近大自然;新开放的王星纪念馆,让游客体验深厚的红色文化;新打造的攀岩项目,让游客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体验心跳的感觉。
一个个项目的增加,提升了景区的服务品质,也增强了景区的品牌力、知名度。
涂国学介绍,随着景区知名度的增强,游客量也明显上升。上半年,景区接待游客6万人次,收入500多万元。景区在网上进行满意度调查,超过90%的游客点赞。游客主要来自于川南、黔北、重庆。其中,来自重庆的游客最多。很多外地游客对这里的民宿酒店、餐饮、攀岩很感兴趣。
围绕提品质、强品牌,董允坝·中国伞乡景区上半年举行了几个大型活动,如蔬菜品赏会、蔬菜马拉松等,游人如织,带来了巨大的品牌影响。
同时,景区深入挖掘分水岭的非遗元素,如分水油纸伞、烧火龙、滩滩酒、琼瑶故里、董允“三国文化”等。景区举行的元宵节烧火龙活动,吸引游客3万多人。
芶杰介绍,景区上半年推出了“少年农业大学”项目,让学生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种蔬菜、使用农具、采摘、管理农作物等全过程。截至目前,景区已接待约8500人次。接下来的水稻收割季节,还将让孩子们体验“打稻谷”的过程。
景区项目增多、品质提升、美誉度增强,带来的效果是游客量直线上升。上半年,景区接待游客43万人次,收入达8000万元;新引进了23户商家。
记者在景区的“江之阳”专卖店看到,甘蔗红糖、蔬菜干、豆花蘸水、手剥笋等特色旅游商品摆满了货架。
江阳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郑伦勤向记者介绍,今年以来,景区推出了旅游商品“江之阳”农业区域公共品牌。以前,江阳区的旅游商品零散销售。如今,只要符合“江之阳”标准,就可以列入“江之阳”系列,成为区域公共品牌。这样,旅游商品的品质得以极大提高,品牌效应明显,最终提升了经济效益。1至6月,“江之阳”旅游商品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今年6月,景区引进了一家第三方公司,对景区进行管理,要新开发一批民俗项目,致力于把景区品质做得更优,把人气做得更旺,把品牌做得更大。
上半年,我市稳步打造文旅品牌,推进泸州老窖景区和红军四渡赤水红色旅游区创国家5A级景区、福宝景区创省级旅游度假区工作;泸州老窖景区完成了总规和申报材料编制,正在报名参加省级资源评估;尧坝镇、太平镇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旅特色小镇;成功举办了中国(纳溪)美酒音乐季、四川(泸州)江之阳蔬菜品尝等文旅活动。文旅品质明显提升,品牌影响力迅速扩大,让游客玩得开心、留得下来,对推动文旅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文创孵化
企业由弱到强
位于泸州奥林匹克体育公园主体育场的“泸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是集创新创业、孵化培育、文创研发、文创贸易、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交流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园区。
这个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园区,自2015年8月开园以来,将一批批小微文创企业孵化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创企业。
园区建立了双向考核、企业资源整合、抱团发展等机制;完善了入园企业培训、服务、宣传推广体系;搭建了星秀场路演、双创大赛等活动展示平台,以及酒博会、西博会、文博会等会展展销渠道;搭建了O2O线上文创交易平台,以及文创产品线下交易体验中心。这些措施,使入园企业开阔了眼界、创新了经营理念、提高了文化创意水平,也打通了园区文创产品“走出去、引进来”的线上线下渠道。
上半年,园区组织入驻企业研制了“紫砂麒麟温酒器”“苗药香囊”两个文创产品,“泸州八景”系列文创产品正在研制中。
研发出“苗药香囊”的龙腾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贺继龙说,园区对入驻企业组织开展培训、营销活动,而且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帮助企业开发文创产品,很贴心,支持力度很大,使企业增强了做强做大的信心。
研发出“紫砂麒麟温酒器”的“泸州陶人”杨玥权,对园区提供的服务赞誉有加。他说:“园区除了免费提供场地以外,还帮助企业融资、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使企业良性发展。我要开发更多的文创产品,有信心让泸州特色文化走出泸州、走出四川。”
仅上半年,园区就实现营业收入1193.3万元,完成入库税金89.9万元,利润达236.1万元。
一批批文创企业、文创产品,从这里源源不断走出来,为泸州的文创经济注入强大的后劲,将泸州特色文化带出泸州、带出四川,奔向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