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7月12日

实现生态环境从上到下一个平台“一处看、一处管”

我市环境信息化省市县三级统筹项目试运行

通过平台查找点击污染源位置,相关数据资料立即呈现。市环境信息化省市县三级统筹项目将为我市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奠定基础。本报记者 李瑞莉 摄

本报讯(记者 李瑞莉)7月10日,泸州市环境信息化省市县三级统筹项目正式入驻泸州数字经济展示厅。我市是该项目全省首批五个试点市州之一,项目自去年启动,于6月28日在全省率先完成初验并进入试运行阶段。这标志着我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该项目建立了以市环委会为核心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明确了市、县区(园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格环境监管主体责任,形成“各级政府统一组织、生态环境部门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环境监管格局,实现各级网格之间流程打通和业务协同,推动环境监管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做到“规模以上纳入监管、规模以下纳入巡查、小问题不出乡镇、违法问题及时查处”,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贯彻落实。

记者在泸州市环境应急服务中心看到,该项目的数据核心——泸州市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已经建成,纵向与省生态环境厅数据资源中心实现共享与交换,横向通过市政府大数据中心获取与环境业务相关的政务数据。通过中心LED显示屏,可以直观地看到全市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源、噪声环境、土壤环境等各项数据信息,为环境监管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据项目经理刘佳介绍,仅中心的污染源专题就整合了4000多家污染源企业数据,对接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50余万条企业数据,并以此为基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在线监控、移动执法、污染普查和环境统计等环境管理业务数据进行匹配整合,采用自动计算、自动审核等辅助手段,精准识别企业真实身份,杜绝明显的错报、漏报和瞒报。过去,依靠人工对污染源数据进行核实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通过平台查找点击污染源位置,相关数据资料立即呈现。通过项目推广应用,我市将实现生态环境从上到下一个平台“一处看、一处管”,业务监管“尽量只录一次”,公众服务“最多跑一次”,为我市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奠定基础。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傅涌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利用监测物联网和环保大数据技术,促进数据共享、业务融合,结合环境网格化监管、环保目标考核与督察管理等具体业务,加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和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补齐生态环保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