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7月11日

真情帮扶 为藏区彝区播撒希望

■冯科 本报记者 杜玉青

泸州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干部人才,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克服艰苦边远工作生活条件,以顽强意志、务实作风,全身心投入到藏区彝区脱贫攻坚事业中,谱写了一曲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赞歌。

泸州的“造血”式帮扶,为藏区彝区贫困县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今天,让我们看看泸州援藏援彝干部人才的帮扶故事,感受他们的真心真情。

故事一 普格县来了个战贫“姜”军

去年6月,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推广研究员邹才巨,成为凉山综合帮扶工作队的一员。在普格县的一年时间里,经他指导种植的生姜、葡萄、辣椒、李子等经济作物已初见成效,生姜种植已达1500亩。

普格县冬春两季干燥,土壤疏松,不易滋生细菌,特别适合种植生姜,同时1800米海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生姜内营养物质积累,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邹才巨发挥所长提供了宝贵资源。

但要让当地村民转变种植观念并非易事。从最初村民的质疑到带领村干部实地考察,再到放手大干,经过努力,生姜种植总算落了地。今年4月,1500亩生姜在普格县扎了根,11月就能收获。从分厢作垄到施肥打药,邹才巨整天泡在姜地,成为与彝族群众并肩战贫斗穷的邹“姜”军。

从农作物的种植、打药到施肥、采摘,邹才巨几乎跑遍了普格县所有村镇。技术全面的他,为普格县农业发展出了不少力:为葡萄园精细管理提供适时技术指导;根据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建议将包谷改种为青椒。

当下,邹才巨最看重的,还是生姜产业。随着帮扶工作的不断深入,他又有新的想法,计划在地里铺设管道,利用当地充足的太阳能,夜间给土地加热,这样可以在冬季种植错季姜,抢占春节市场,提高姜农收益。在他的推动下,普格县规划种植1万亩生姜,打造为规模化特色脱贫产业。

故事二 青春在援藏一线绽放

2018年7月,泸县交通运输局运管所副所长黄成接到赴甘孜州开展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通知时,父亲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必须进行手术。面对重病的亲人和援藏的政治任务,黄成选择了后者。他的选择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黄成把对家人的思念全部转换为工作热情,倾注到脱贫攻坚工作中。黄成援助的甘孜州乡城县香巴拉镇渔洼仲村海拔3000多米,高寒缺氧,土地贫瘠,村民文化普遍较低,虽然去年底该村已脱贫,但基础设施仍较落后,村民的生活依然存在困难。黄成一边学习当地语言,一边走村入户熟悉工作。通过深入调研,他逐渐理清了渔洼仲村脱贫产业方向,在他的积极动员下,渔洼仲村种植苹果和核桃100多亩、花椒1200多株,致富产业终于看到了希望。

渔洼仲村地处高山上,风沙大、滑坡多,村民们居住分散,但不管村民们有什么困难,黄成都会及时赶去解决和处理。去年8月底,村里扎西泽仁家的儿子考上了外地的职高,要获得学费减免,需要到镇和县上办理困难补助的有关证明,但两个家长都不识字,对办理流程完全摸不着头脑。得知这一情况,黄成带他们去镇上和县里跑了一整天,办好了所有证明材料。

像这样的事,黄成办了一件又一件。渐渐地,村民把他当成家人,有事就找他说、找他办。

故事三 奔康路上的忠诚卫士

“牢记使命,不忘重托”,在凉山州援警工作大会上,泸州援彝警察颜科将这8个字写在笔记本显眼位置。

刚到普格县的第一周,颜科就往各乡镇跑,查资料、找差距、找问题,整理提出禁毒工作建议10余条。在发现基层工作站资料归纳、装订混乱情况后,颜科提出了社戒社康工作站软件资料“三规范两统一”要求(即:规范函询格式、规范考核方式、规范管理模式;统一封面打印、统一资料装订),为2019年普格县社戒社康工作站标准化建设打下基础;今年3月,他牵头打造的“普格县公安局毛发初筛实验室”在全州禁毒工作会上作为先进典型进行视频展示;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延伸建设重点工作中,颜科利用周末沉到村上,找场地、布设备、挂制度、搞培训,将村级社戒社康工作站打造成吸毒人员管理和禁毒宣传的“桥头堡”,缩短吸毒人员管理帮扶“最后一公里”。

援彝之前,颜科体检报告显示甲状腺存在异常,但他依然按时奔赴彝区工作。家人再三劝说甚至通过单位领导下“命令”,他才去做了手术,术后刚满一周就又返回普格县。

为了不让领导和同事担心他的病情,他总是躲在角落里进行肢体恢复训练。在获知单位领导出于关心,准备重新选派民警替换他时,他用一段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希望为普格人民做点实事的初心:“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谁先来。趁年轻,就要用一份赤城、一片丹心、一种姿态,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彝族同胞一句‘卡沙沙’(汉语:谢谢)就是对我工作的最高评价。”

故事四 三度援藏抒写医者仁心

2016年4月,泸州援藏医生王利洪来到海拔3700多米的稻城县。他主动请缨到最远的东义片区走访调研。他在调研中发现,因为缺乏医疗技术,面对颈肩腰腿疾病,普通老百姓都只能购买膏药应付,经济条件好的病人才能到成都、康定等地医治。此后,王利洪决心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他们解除痛苦。

通过多方努力,王利洪在稻城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首个康复科,开设穴位埋线、中频低频脉冲电治疗等医疗业务,并承担了康复科门诊病人的诊断、针灸等工作,制定简易操作流程,推动康复科工作迅速进入正轨。

由于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稻城县群众的颈肩腰腿痛问题,稻城县点名要求王利洪继续参加第四批对口援建稻城工作。带着对藏区人民的深情厚谊,王利洪克服家庭和生活困难,接下重任,来到香格里拉中藏医院开启二度对口援建工作,并根据需求创建了第二个康复科。2018年10月,王利洪又应邀参加第五批对口帮扶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更多的颈肩腰腿、风湿病患者病有所治,王利洪全力推广“传帮带”计划。三年多来,他开展《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等专题讲座40余场,手把手地进行针灸、中医药、心肺复苏等临床操作培训,培训医护人员1000余人次。

去年起,按照泸州市委医疗帮扶力量进一步下沉基层一线的要求,王利洪在稻城县培养村医,他的目标是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康复网络。在王利洪等的“传帮带”下,稻城县廖江波、扎西泽仁、拉次等10余名优秀医护人才逐渐成熟,一支技术过硬的本地医疗人才队伍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