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小雨洒在叙永县合乐苗族乡方元村村主任袁文义的草帽上。站在村里的折耳根基地,看着村民们动作麻利地挖着折耳根,袁文义觉得,这淅淅沥沥的雨声像是一首欢快的歌曲:“宜宾的客户又预订了500公斤,折耳根销路好,村里的这个扶贫产业算是找对了路。”
70岁的村民陈世云自从加入到村里折耳根基地的采挖队伍,一天能挣到五六十元。陈世云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过去我种小菜卖,一天也就挣五六元。”
57岁的村民郭绍凤正忙着在基地采摘。因为这份劳作,家里比原来多了一份收入,这让她很满足。
“我们村种植折耳根有二十多年了,以前都是零零散散地种,在叙永本地销售。但是,由于种植农户分散,种植规模小,农户们不懂市场和经营,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模式,导致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不好。”驻村农技员陈兴廷算得上是村里折耳根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他告诉记者,自精准扶贫开展后,2018年年初,村里根据折耳根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医药价值,且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和采收的特点,一致同意发展壮大本村的折耳根产业,将其打造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助力农户脱贫增收。
自从村里成规模种植折耳根且有了技术保障,再加上群策群力地销售,吸引了不少外地客户预订,村民们种植折耳根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
“这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陈兴廷说,2018年8月12日、8月15日,方元村接连遭受两次特大暴雨,折耳根基地因地势低洼,全部被洪水浸泡,上百亩的折耳根基地成为一片汪洋。眼看折耳根产业就要夭折,村组干部心急如焚,不知如何向村民交代。
在洪水退却后,村组干部立即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到折耳根种植基地除淤泥、清芽苗、修沟渠,把所有倒下的折耳根重新扶起来,重新固土栽培。在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艰苦努力下,折耳根重获生机成长起来。
折耳根产业的发展,为方元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农户依托村集体的折耳根基地实现了增收。袁文义说,村集体公司加入专合社,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折耳根。农户流转1亩土地,每年可获得流转费,加上务工收入,可实现年人均增收600-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