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7月08日

合乐苗族乡突围: 从“散打”走向“聚合”

采访组追随红军足迹抵达叙永县城。

采访组聆听红军当年火烧岩战斗的故事。

合乐苗族新村全貌。

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公路像一条银灰色的线勾勒在山间。沿着公路上行、绕弯,叙永县北部的合乐苗族乡就坐落在海拔1200米的大山深处。84年前行进在长征途中的红军曾在此突围、奇攻。

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如今,合乐苗族乡党员群众继承革命先烈的豪情壮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斗中从“散打”走向“聚合”,不断奋进。

红色往事

烽火奇袭反包抄成功突围

红军在三岔河突击战、火烧岩战斗的故事,对于合乐苗族乡石梁村的付元良来说耳熟能详。土生土长在此生活了65年的他,从小听红军故事长大。“我妈告诉我红军当年住过我们家哩。”红军精神的影响,让付元良积极入党。现在不光他自己是党员,他的儿子和女儿都是党员。

7月1日,中国共产党98岁生日。付元良不顾脚上的伤,夹着钢板,拄着一根长竹竿,走一步挪一步,爬上100多阶石梯,抵达火烧岩战斗红军烈士陵园,为采访组讲述红军故事。

1935年2月1日,红一军团二师先头部队抵达三岔河鱼塘坳口,遭遇民团。民团得知是红军,不敢再战,全部溃逃。2月2日,川军二十一军第一师三旅奉命拦截红军,在火烧岩与红一军团一师激战,截断红军通道。火烧岩全长约十里,包括大、小火烧岩,海拔约1600米,离三岔河约4公里。敌军居高临下堵截红军,红军陷入隘口,处于劣势,几次冲锋都不行。

如果再这样和敌人耗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红军当即改变策略,由炮手猛烈炮击,佯装正面攻击,以麻痹敌人,实则派出一支精干小队经猴子岩爬上大火烧岩最高峰的轿子顶,出敌不意从侧面顶端进行包抄。红军反包抄的运动战重创敌人,成功打通通道,让军团部可抵达叙永城。

“前面的山就是火烧岩,当时战斗就是这里打的。”站在烈士陵园纪念碑前,付元良望向绵延的群山,山上的树郁郁葱葱。战斗中牺牲的七名红军战士与青山作伴,长眠于此。

合乐苗族乡留存的战壕、碉堡,红军遗留的马灯、水壶、子弹,收藏在叙永县文管所的手榴弹……这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段历史。红色革命的基因,也激励着一代代合乐人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决战脱贫

突出“主业” 成就“事业”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留住历史,更要留住红色文化的根。”合乐苗族乡乡长张学军认为,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除了纪念,更重要的是启迪大家致敬先烈、懂得感恩。

时代是出题人,如何让乡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脱贫攻坚全国战斗正酣,截至去年,合乐苗族乡4个贫困村已退出贫困村序列,减贫2679人。明年,该乡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7月,地里的烤烟还是绿色,努力生长。一阵风过,成片种植的烤烟如波浪起起伏伏。合乐苗族乡无龙头企业,缺乏大项目支撑,却是传统烤烟大乡,规模最大的时候种植面积达万亩,烤烟供货中华卷烟厂、浙江中烟。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降低,全乡烤烟减产到3000亩左右。抓优势还要抓特色,如何破题发展?合乐苗族乡走出“组合”路线,各村集中力量发展“主打产业”,全乡形成“合乐品牌”。

勇闯新路才有出路。红店子村的罗飞兽医专业毕业后,在外务工5年,毅然回乡创业。“我的求学路得到了父老乡亲的帮助,立志有能力就返乡带领村民发家致富。”2016年,罗飞创立泸州市恒飞源牧业有限公司,带领老乡一起搞生猪养殖。

去年,恒飞源牧业公司完成23700头种猪、商品猪的出栏目标,实现产值5000万元,公司计划2021年前实现1亿元总产值。产业带动就业,目前,在恒飞源牧业公司上班的村民中有14人是贫困村民,他们最多的月收入可达4000元。“在公司上班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罗飞说,即便不是公司职工,通过土地流转,相关村民每年也能获利一两千元。

今年,村上帮忙争取,浙川东西协作扶贫项目落地红店子村,恒飞源牧业公司负责前期规划和后期运行。10月建成后,红店子村199户贫困户806人每人每年将分到200余元的红利。同时,红店子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分红,将部分资金用于生产再发展、贫困资助、教育资助、应急医疗救助等。

红店子村发展生猪,方元村则发展折耳根基地300余亩。“村民自己种折耳根,销售是问题,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模式,可全程提供技术指导、销售对接一条龙服务,村民只管种,稳定增收。”张学军介绍,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入股分红等,实现户均年增收600元。方元村还将逐步扩大折耳根的种植规模。

在张学军的构想里,红色旅游文化和绿色生态旅游是最佳组合。合乐有来龙湖风景区,更有特色的苗族踩山节等资源。两者融合发展,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缅怀先烈,能引发内心共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绿水青山中的红色脉动,将涌动出无限激情。

兴盛苗乡

青山深处的民族风情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响应青年干部要挺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号召,去年,西南医科大学老师梁晓彬住进兴复村新村聚居点,成为驻村工作组的一员。

“吃住都在村上,周末不加班时偶尔回趟家,毕竟家里的小孩才几个月。”皮肤黝黑的梁晓彬外出时习惯背双肩包,包里装着记录本。驻村工作琐碎又细致,为了劝一户贫困户易地搬迁,他先后登门20多次。虽然辛苦,但梁晓彬非常珍惜这次“淬炼”的经历。

合乐是目前全市苗族人口最多的乡镇。合乐苗家新村是全市唯一以苗族风情和烤烟产业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聚居点。为了方便举办苗家踩山节,新村选址时故意留了一处山坡,用于节日期间插花杆用。节日最盛大的时候,川滇黔周边的几千名苗族同胞赶过来过节。

兴复村是烤烟大村,但旅游总不能让人带烤烟吧。野生刺梨生长茂盛,能不能做点文章?为了帮助村上发展,梁晓彬邀请西南医科大学的专家来村上考察,调研刺梨养生酒项目。今年6月,刺梨养生酒第一批生产了2000多斤,目前已卖出1800斤,村集体收入增加20万元。

一年里,最让村民熊开华兴奋的是苗族踩山节那几天,他家开在新村里的副食店一天营收可达4000元。八年前,熊开华一家住进合乐兴复村新村聚居点,楼上是7间宽敞明亮的卧房,楼下是商品琳琅满目的副食店。平日里自己喂点猪,副食店每天也有六七百元的营收。新村聚居点还有共享的篮球场、卫生站、文化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熊开华的日子过得十分舒坦。本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三),又是一年一度的踩山节,熊开华准备提早进货,迎接喜气洋洋的节日。

四周山峦环抱,兴复村新村聚居点在青山深处炊烟袅袅。新居农户门上贴着的“兴盛苗乡”横联,寄托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