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7月06日

江阳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仗”,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诗意栖居画里乡村

■侯涛 本报记者 张婷

6月14日,泸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走进江阳区。一条条干净的村道,一座座整洁的院落,一汪汪清澈的沟渠,秀美江阳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这一切,得益于江阳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仗”,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擘画江阳区乡村振兴蓝图。江阳区深入开展“五大行动”,争创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区,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标杆,为实现从美好生活到美好生态的跨越接续奋斗。

机制保障 助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如何探索一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江阳路径”?江阳区成立乡村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成工作推进办,构建起统一领导、上下联动、落实有力、责任明确的领导体系。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包镇干部包村制度、督查通报制度,形成‘月月会商、督查、通报’制度,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以严的纪律倒逼实效。”5月7日,江阳区乡村振兴推进办负责人朱永莲亮出清单,督导分水岭镇董允坝村建设进度:“挡墙、廊架、石板路、阳光堆肥池等还要加紧建设,在文化氛围、长效管护机制上也要深入研究,加快完善。”

在财政投入方面,江阳区统筹谋划项目资金,扎实保障厕污共治、垃圾减量、污水治理等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并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给予镇街项目资金补助,预计年内将投入10亿元用于整治农村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5月23日,沿着石寨镇凤龙村村庄便道前行,挖掘机“啃”石块、搅拌机不时转动、小推车来回穿梭,整治线缆、砌石梯、铺入户路……村民们干得热火朝天。

为保证治理成效,江阳区采取“村民自筹、集体投入、政府补贴、乡贤贡献”方式,多方筹资设立绿色账户,在村组中设置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奖、垃圾分类能手奖、家和环境美奖等,分类激励用活绿色账户,并建立村组干部、村民、镇干部三方监督互动管理机制,强化监管用好绿色账户。

统筹推进 梯次铺开力促开花结果

江阳区按照“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思路,高标准打造石寨凤龙村、分水岭晏石坝、通滩开丰村、黄舣罗湾村4个区级示范点,使其在农业产业、前庭后院绿化、房屋风貌塑造,以及“水网、路网”等六网改善诸多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仅如此,各镇街还因地制宜打造镇级示范点16个,通过区、镇两级试点示范,连线连片整体推进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今年内将有40个村争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

走进分水岭晏石坝聚居点,白墙黛瓦的村居映衬青山绿树,“清一色”的竹栏围着每户楼院,花儿开得正艳,一面面丰富多彩的文化墙画出了产业兴、生态美,写有“家风家训”的温馨提示牌“散落”在农户园子里,尽享自然之趣时感受文明乡风。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