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7月04日

红色扶智+绿色扶贫 双色扶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专访古蔺县黄荆镇党委书记黄霖

大树茶加工扶贫车间。

黄荆镇位于古蔺县西北部,总面积300.2平方公里,辖区内有4个村和1个社区,是省级森林小镇,也是泸州重要的旅游乡镇之一。6月27日,泸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黄荆镇,围绕黄荆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的路径,以及持续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成效措施等,专访了黄荆镇党委书记黄霖。

记者: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黄荆镇,将采取哪 些有力措施来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以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带动旅游发展?

黄霖: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三个:

一是保护。我们通过相关的史实资料,走访群众后摸排黄荆范围内所有与革命事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并将其列入文物保护或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对于其中重要的红色资源,建立政府保护目录和保护机制,定期派专人巡查管护。

二是传承。我们开展一系列党建活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传承发扬长征精神。以“树形象、固堡垒、强作风”为主题,纵深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各战区指挥所定期开展的党员先锋队活动,从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困难事做起,密切党群关系,提升群众满意度,展现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标杆形象。

三是教育。我镇以四渡赤水干部学院黄荆教学基地和双色夜校为载体,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学习和长征精神实践教育中来,让长征精神在这片大地上处处开花结果。

记者:黄荆镇作为革命老区和乌蒙山连片贫困区,在今年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有什么打算?

黄霖:今年我镇进入脱贫攻坚决战阶段,主要以旅游扶贫为发展主线,通过“双色扶贫”(即红色扶智+绿色扶贫)的模式,夺取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实现同步全面小康。

在红色扶智方面,我镇主要以红色景区为基础,管理公司为主导,扶贫攻坚各战区指挥所通过双色夜校和集体公司等载体,结合实际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培训、分类指导、分类施策,激发其脱贫内生动力。一是针对有劳动能力和资金的贫困户,由村集体公司对贫困户进行培训后提供集体资产使用权让其自主创业;二是针对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的贫困户,由指挥所根据个人特长进行培训后,推荐进入黄荆老林创业孵化园区、黄荆老林景区等相关企业务工;三是对于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又缺资金的贫困户,实施政策兜底和公益性岗位工作双重保障,稳定其收入来源。

在绿色扶贫方面,我镇整合优质农特产品资源,结合旅游发展,以“党委主引、企业主导、农户主体”加快脱贫致富。党委政府向外招引龙头企业,向内扶持农村集体经营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与集体经济组织互利互补,实现两者共同发展壮大。两个经济体“定标准、送技术、提品质”,促进实现产业四化(资源产业化、产业精品化、商品特色化、农户股份化),搭建绿色生态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脱贫奔康。

记者: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黄荆镇有哪些特色产业?将如何培育和发展这些特色产业?

黄霖:黄荆镇主要是以康养休闲文化旅游为发展主线,深度融合一三产业。在产业发展方面,招引龙头企业进行开发,提升壮大本地的野生岩蜂蜜、生态笋制品、百年老茶树、康养中药材四大农业特色产业,促进旅游发展和农户增收。

为了更好奠定乡村振兴基础,我们主要采取三点做法:

招引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对本地农特产品进行深度打造提升,结合文旅走精品化路线,形成文创文化品牌效应,增加商品附加值。

制定行业标准。为主要农特产品制定行业标准,让产品向优质化转变,提升市场接纳度和知名度。

壮大集体经济。村集体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通过“支部+村集体经济+公司”的模式合作开发。由支部带动群众生产企业所定标准的农特产品,村集体公司统一收购再销售给公司,通过产生附加值的方式提升集体经济收入,构建产供销三级产业链,让群众、集体经济、公司实现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