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7月03日

丹林镇 鼓励返乡创业助力村民奔康

■温未希 本报记者 李界

晨光熹微,一位村民划着小舟,在池塘中清除漂浮物,一群群鱼儿游弋觅食,时而蹦跶出水面,清幽的山谷间充满了生机。“这一片有4口池塘,一共占地100多亩,这两个月就可陆续产鱼卖了。”6月27日,江阳区丹林镇福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月华告诉记者。

近年来,丹林镇着力培养壮大返乡创业项目,朱月华的福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代表之一。目前,该镇创业成果丰硕,有农旅项目樱花谷、生态养殖盈通农业、正大养殖、传统技艺酿造忆家香、采摘游玩梨花源等,为丹林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服务到位

吸引村民返乡创业

“朱团长,又来看鱼啊?”“是啊,今天赶场买了些啥子好吃的哦?”朱月华刚到养鱼基地,路过的村民就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朱月华从部队退役前是团长,回乡创业后乡亲们都喜欢叫他朱团长。

说起为何要回乡养鱼,朱月华打开了话匣子。

“在外二十多年,对家乡有感情,还是想回来为梨花村做点事情。”朱月华说,真正让自己坚定回乡创业这个念头的,是镇上大力的扶持。镇上不仅给予政策扶持,还争取项目,帮助流转土地,专门安排镇领导一对一联系。“村民们也非常支持,去年4月开挖鱼塘,现在就开始起鱼了。”朱月华脸上露出了笑容。

朱月华养鱼,也让周边村民受了益。“以前这片有些地荒着,现在流转了,村民有了流转费。”梨花村村民游正志高兴地说。村民蒲发祥在基地固定打工,每月有2500元收入,还有伙食补贴,干得好还有奖金。

下一步,朱月华将流转鱼塘周边的山地,打造农旅项目,延伸产业链,带动乡亲们致富奔康。

着力培养

布局产业发展

近段时间,丹林镇文罗村文罗谷的西瓜熟了,不少市民开着车前去采摘,体验采摘的乐趣。

2017年8月,在浙江从事了10多年大棚西瓜种植的王有贵和另外3名业主回到家乡,看到文罗村200亩经整理后的土地适合西瓜种植后,便流转了这片地,全部栽种优质的冰糖西瓜。“这大棚西瓜虽然投入高些,但是种一季可采收5批,产量在5000斤以上,是露天西瓜的3倍。”王有贵说,大棚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保温、防雨,采用大棚栽培能实现西瓜一季多熟。同时,采用大棚种植方法,西瓜的上市期从每年的5月初开摘到10月罢藤,可实现“一季栽培,多批收获”,经济效益可观。看到有了效益,今年文罗谷周边村民曾其海、王青云、王青海等也种植了几十亩西瓜,王有贵等负责传授技术。

现在,文罗村除了西瓜种植基地外,还建成了200亩特色台湾泥鳅养殖基地、200亩甲鱼养殖基地等。

近年来,丹林镇返乡创业遍地开花:建设村打造了680亩樱花谷,文罗村盈通农业流转200亩土地发展生态养殖,忆家香酿造中高端酱油产品,梨花村梨花源基地集科研、生态旅游体验等为一体……目前,全镇返乡创业规模化的企业有20余家,在各个村都有布局,为丹林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适度规模

带动村民就业创业

在丹林镇的返乡创业项目中,200亩这个规模受到创业者青睐。原来,丹林镇经过考察、规划,提出了“适度规模”这一发展理念,指导创业者发展200亩左右的项目,确保良性发展。

在创业过程中,丹林镇依托自身优质的生态环境等资源,切合市场需要,帮助返乡创业者选准项目,差异化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在项目建设中,丹林镇利用工作人员熟悉镇情这一优势,帮助创业者比选项目落地点。同时,发挥“土专家”、专家等专业技术人才长处,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创业者渡过难关。丹林镇还着力引导创业者建公司、成立专合社或家庭农场等,为争取项目资金提供保障。而产品怎么卖?丹林镇党员干部一起想办法,联合相关单位进行推介,并走进各大展会,助力打响品牌。

缘于这一系列有效举措,丹林镇返乡创业意正浓,不仅产业发展了,村民收入也得到提高。

得益于返乡创业项目,村民流转土地每亩每年可以得到近700元收入,在项目基地务工月收入在1500元—2000元,返乡创业者还积极向周边村民传授技术,带动村民发展产业。目前,丹林镇已走上了鼓励指导返乡创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再带动村民发展产业的道路。